央视财经调查在报道山东邹平面条厂手搓三无飞机一事中,最令我惊奇的是老板那句实话:

名城探寻 2025-11-28 13:17:27

央视财经调查在报道山东邹平面条厂手搓三无飞机一事中,最令我惊奇的是老板那句实话:生产面条是生活,生产飞机是好奇! 一个生产面条的乡镇民营企业在做到生活丰裕的同时,出于好奇生产利润更高、民众更向往的高大上奢侈品一一直升飞机 央视财经的记者本来是循着“飞机制造商”的线索找过去的,到了地方才愣神——门口挂的是面条厂的招牌,铁门推开后,一半车间堆着面粉袋、响着压面机的轰隆声,面案上还沾着没擦干净的面絮;另一半就支着个没上完漆的直升机架子,金属零件散在旁边,连扳手都还是压面条时用的旧工具。 老板搓着沾了面粉的手迎过来,张口就说“生产面条的机床改改,就能加工飞机零件”,那语气跟说“今天多压了两斤宽面”没两样。 记者蹲下来摸了摸旁边的零件,金属表面泛着一层黄锈,指尖蹭一下就能带下点锈屑。老板看见,随手拿抹布擦了擦,笑着说“这点锈不影响用,装上照样能飞”。 可懂航空制造的人都清楚,飞机零件哪怕是轻微锈蚀,都会大幅降低金属的疲劳强度——真到了天上,机翼、螺旋桨这些受力部件,随便哪一个因为锈蚀断裂,都是机毁人亡的后果。老板没提这些,只说“反正就是好奇,想试试造个大家伙”。 更离谱的是他嘴里的“能飞3000米高”。民用航空器要合法升空,得先过民航局的适航审定:设计图纸的气动布局得验证,每个零件的材质、工艺得有检测报告,组装完还要做静力试验、试飞验证,每一步都得有严格的合规文件。 可这个面条厂造的飞机,连最基本的生产许可都没有,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没适航证、没质量检测、没生产资质,别说飞3000米,连在空地上滑行都属于违规操作,一旦升空,不仅威胁自身安全,还会影响周边空域的公共安全。 老板说“生产面条是生活,生产飞机是好奇”,这话听着实在,可这“好奇”踩的是两条不能碰的红线。面条是日常食品,生产标准清晰、风险可控,哪怕味道差点,最多是不好吃; 可飞机是涉及生命安全的特种设备,每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不是“好奇”能兜底的。他只看到“飞机利润更高”“是高大上的奢侈品”,却没意识到,这种“手搓”出来的飞行器,根本不是“产品”,是随时可能引爆的安全隐患。 按照现行规定,未经许可生产民用航空器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要是这飞机真被卖出去,哪怕只是有人买去试飞,一旦发生事故,生产方不仅要承担民事赔偿,还得负刑事责任。 老板没算过这笔账,他眼里的“折腾”,是把航空制造的严肃和危险,当成了跟做面条一样的“小尝试”——可面条做坏了能倒,飞机做坏了,倒的是人命。 乡镇企业生活丰裕了想拓展业务,是好事,可拓展不是拍脑袋“好奇”就能行的。造飞机不是“搓面条”,它的门槛从来不是“有机床就能干”,而是技术储备、安全标准、法律责任的综合。没有对航空安全的敬畏,没有对行业规则的遵守,再大的“好奇”也只能是危险的闹剧。 这事儿里,老板的“实话”透着一种无知的轻佻——他把关乎生命的航空制造,当成了满足自己新鲜感的玩具。高端产品的“高大上”,从来不是靠“想折腾”就能够到的,背后是技术、是标准、是对责任的兜底。少了这些,再光鲜的尝试,也只是隐患重重的瞎胡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28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