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

律便利小店 2025-11-28 16:24:25

一个国家能蠢到什么地步?看看瑞典就懂了,三十年前,瑞典人均GDP高达3.2万美元,比美国还高出18%,街头安全到可以夜不闭户;如今到处都是难民,本地人都不敢出门,但这全都是他们的圣母心发作导致的! 三十年前的瑞典,确实是全世界眼中的“别人家国家”,人均收入高、社会福利好、安全指数爆表。那时候的瑞典人晚上出门遛弯连锁门都不带的,街上连警察都少见,因为根本没人需要报警。 但三十年过去,昔日的北欧模范生怎么就成了欧洲安全感最低的国家之一?很多人把这锅甩给了移民政策,说到底就是那颗“圣母心”发作得太猛,结果把自己给坑了。 瑞典的转折点并不是某个具体年份,而是一个持续几十年的选择积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瑞典就开始接纳大量来自伊朗、伊拉克、索马里等地的政治难民。 那时候欧洲左翼思潮正盛,瑞典走的是极端人道主义路线,几乎到了“你来我就收”的地步。到了2015年欧洲难民潮爆发,瑞典更是直接敞开大门。 按比例接收难民数量远超其他欧盟国家。联合国和欧盟当年还夸瑞典是“人道典范”,媒体也纷纷点赞,说这是“道德担当”。但问题是,接纳难民容易,融合难民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瑞典政府当时的理想很丰满,觉得只要给足福利、安排住房、提供语言培训,难民自然就能融入社会。但现实却是另一回事。 大量难民进入后,不仅没能顺利融入,反而形成了大规模的族裔聚居区。这些区域逐渐变成了“平行社会”,失业率高、教育水平低、治安混乱。 根据瑞典国家犯罪预防委员会的数据,近年来暴力犯罪和枪击事件频发,尤其是在马尔默、哥德堡、斯德哥尔摩等城市的郊区。 甚至出现了黑帮火拼、炸弹袭击这种以前只在拉美电影里看到的场景。说瑞典“城市晚上像鬼城”这话也不夸张,像斯德哥尔摩部分区域,连出租车司机晚上都不愿意进去。 警方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越来越弱,甚至出现了“法律真空”的说法。与此同时,警方的资源也被大量消耗在处理族群冲突、青少年暴力、帮派斗争上。 政府一边加大警力投入,一边又怕被指责“种族歧视”,政策总是在“宽容”和“管控”之间反复横跳,结果就是谁也不满意,治安越搞越差。 当然,也有人说这不是难民的问题,是瑞典自己社会整合机制出了问题。话虽没错,但问题是,整合机制本来就是建立在“对方愿意被整合”的前提下。 当一部分移民对西方价值观根本不认同,甚至把民主自由当成“软弱可欺”的象征时,再怎么教育、培训都是白搭。 瑞典原本的社会结构是高度信任基础上的,大家都守规则,政府也相对宽松。但当新来的群体不玩这个套路时,整个系统就开始崩了。 这和最近一些欧洲国家的政策转向形成鲜明对比。像丹麦早就开始收紧难民政策,甚至提出“零难民目标”;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明确表示不能继续无条件接收难民。 强调国家认同和文化融合的重要性。相比之下,瑞典的“圣母心”显得特别格格不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瑞典近年来也开始“醒悟”。 比如加强遣返机制、加强对边缘地区的治安管理,但这些措施并不能立刻扭转局势,毕竟前面的路已经走偏太久了。 这事其实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接纳难民这件事,不能只看道德姿态,更要看社会承载力和融合机制。不能只想着表现仁慈,还得考虑后果和可持续性。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越来越撕裂,治安越来越差,那不管人均收入多高、福利多好,都留不住民众的信任和安全感。 瑞典的经验不是笑话,是警钟。对任何国家来说,制度设计不能脱离现实,社会政策也不能脱离群众感受。尤其是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和文化冲突,既要有温度,也要有边界。 讲人道主义没错,但也不能让自己变成“免费午餐”,更不能为了政治正确牺牲社会稳定。这一点,无论是北欧,还是其他国家,都得好好想明白。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