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反制见效,却让日本发现一个大秘密!日媒紧急呼吁:“全球70%的成熟制程订单正源源不断流向中国工厂,价格低到让我们怀疑人生! 这一串数据的曝光,在日本半导体界引发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小型地震。 日媒原本紧盯着中国什么时候能造出极高端芯片,结果猛一回头却发现自家的后院都要保不住了:全球大约七成的成熟制程订单,正像潮水一样涌向中国工厂。 这哪是简单的低价抢单?这分明是由于美国那一纸“EUV禁令”,意外逼出了一头掌握着产业底座的“制造怪兽”。 事情得往回看,当初华盛顿那一套“降维打击”的算盘其实打得很精。 他们联手荷兰和日本,把EUV光刻机这种能造极高端芯片的“神器”锁得死死的,觉得只要卡住了这道关,中国芯片就得在大门口原地踏步。 可美国人似乎忘了这行最重要的规矩:并不是所有设备都要用那个“核弹级”的EUV。 看看现在的电子世界,除了旗舰手机非要追求那一两个纳米的极限,其实从新能源汽车到家电,再到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海量的设备全是指着28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过日子。 中国企业也没硬钻牛角尖,既然前面的门锁了,干脆转身把后面这座“金矿”挖穿,中芯国际带头,华虹、合肥晶合紧跟其后,一场不仅拼技术更拼规模的产能风暴就这样刮起来了。 这波操作下来,最先感受到“窒息”的反而是同行,就拿28纳米晶圆来说,原本2500美元的一张单,现在报价能压到1500美元,足足降了一千刀,甚至比台系大厂的报价打了六折。 这种让对手“怀疑人生”的价格,并不是靠亏本换来的,而是中国独有的全产业链红利:这里有比海外便宜一半的工业用电,每度电只合美金几分钱;还有随叫随到、不仅卖得便宜维修还快的国产设备商。 当欧美的老牌巨头X-Fab被迫把6英寸碳化硅衬底市场拱手让人时,他们才意识到这套“组合拳”的厉害——中国把原来售价800美元的产品直接干到了400美元。 这种产业链一旦打通,验证周期从两年硬生生压缩到一年,哪怕是摩尔定律放缓了,中国工厂靠堆叠集成和纳米压印等“非主流”路子,一样能把性价比做到极致。 日本现在尴尬就尴尬在“两头不靠岸”,为了重振当年的辉煌,政府没少砸钱,甚至掏了1.8万亿日元给Rapidus画饼搞2纳米,试图弯道超车。 但这更像是一场豪赌,因为日本现在的半导体人才已经断层了20多年,从业者少了三成,连台积电去熊本建厂都招不满人。 至于那个雄心勃勃的2纳米项目,指望的是IBM十年前就退出制造一线的老底子,既没量产经验又缺应用场景,造出来卖给谁都是问题。 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其讽刺的局面:全球80%的电脑和六成以上的新能源车都是在中国组装的,这种地缘上的“近水楼台”,注定了供应链必须往中国聚集。 日本指望靠几十亿美元的补贴把订单拉回去,无异于要把瀑布的水倒着舀上去。 数据从来不说谎,2024年中国全年的芯片出货量同比飙升了两成多,坐稳了全球晶圆产能第一的宝座。 曾经那个让韩国数钱数到手软的贸易顺差,如今已经彻底反转成了逆差,连三星在全球代工市场的份额都被挤兑得剩下13%惨淡度日。 如今日媒惊呼发现“秘密”,倒更像是一种后知后觉的悲鸣,美国费尽心机筑起的“高墙”,确实挡住了一部分风,但也彻底切断了西方设备商的退路。 眼瞅着自家半导体设备出口受阻、企业营收下滑,而中国国产设备的自给率正冲向50%,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这个拼硬实力的竞技场里,哪里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不过是踏踏实实攒下的家底,终于到了变现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