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一号的太空“常住”秘诀:高轨道设计让它50多年不坠

菲菲的信笺 2025-11-28 18:19:43

为什么东方红一号至今都没有坠入大气层?很简单,因为当初把东方红一号发射出去的时候,就没想过让它回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航天事业刚起步,1958年就提出了卫星预研计划,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这颗"争气星"。当时全国上下憋着一股劲,要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根本没精力考虑返回技术——能把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就算完成了历史性跨越。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声轰鸣,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直冲云霄。这颗直径1米、重173公斤的72面体卫星,被送入了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的椭圆轨道。   这个轨道高度在当时经过了精心计算,既考虑了火箭运载能力,又能满足任务需求。   技术人员还给卫星设计了自旋稳定方式,让它以120转/分钟的速度旋转保持姿态,甚至为了让地面能"看得见",特意在第三级火箭上加装了"观测裙",通过膨胀的镀铝气球提高亮度。   其实从设计之初,东方红一号的定位就是技术试验卫星,主要任务是播送《东方红》乐曲、测量空间环境参数。它搭载的银锌电池设计寿命只有20天,实际工作了28天就停止了信号发射。   在那个年代,返回式卫星技术远比发射卫星复杂,需要解决再入大气层时的热防护、姿态控制等一系列难题,中国航天当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与其花精力研究返回技术,不如把有限的资源用在"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这四个核心目标上。   而它能在太空"常住"五十多年,关键就在于那个高轨道设计。距离地球表面几百千米的太空,大气已经极其稀薄,阻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卫星在这样的轨道上运行,轨道衰减速度非常缓慢。   国家航天局的数据显示,到2009年,东方红一号的轨道参数依然稳定在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和发射时相比变化不大。不像有些低轨道卫星,几个月就要调整一次轨道,否则就会被大气阻力拽回地球。   有意思的是,这颗卫星还创造了个纪录——它的重量比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四国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总和还要重29.8千克。   当初为了让地面观测更方便,技术人员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地里挖坑架铝槽,反复试验卫星蒙皮的阳极化电抛光工艺,就是这样靠着土办法加巧心思,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虽然现在它已经和地面失去联系,但2020年3月,还有天文爱好者在北京上空捕捉到了它过境的轨迹,那暗淡的光点背后,藏着中国航天最朴素的起步故事。

0 阅读:45
菲菲的信笺

菲菲的信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