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晚年贫穷,为生存只能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 表面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陶渊明的晚年,远没你想的那么诗意。你敢信吗,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天天和菊花美酒做伴的文人,竟然晚景凄凉到为一口饭四处乞讨,最后63岁活活饿死。 陶渊明生于没落官宦之家。其曾祖父陶侃,乃东晋赫赫有名之臣,官至大司马高位,获封长沙郡公,于当时颇具声望。外祖父孟嘉也是东晋名士。 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自幼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立志通过仕途实现抱负。二十九岁时,他第一次出仕,担任州祭酒,但很快因不满官场氛围而辞职。 此后,他又四次出入官场,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等人手下任职,但每次都以辞官告终。四十一岁时,他最后一次辞去彭泽县令,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彻底归隐田园。 归隐初期,陶渊明的生活似乎还充满诗意,他在诗中描绘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田园景象。然而,这种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陶渊明不擅长农耕,他在诗中也自嘲“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暗示自己的耕种成果并不理想。加上家中人口众多,生活很快陷入困境。祸不单行,一场无情的火灾如凶猛巨兽,将他的房屋与家当吞噬殆尽。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经此一劫,更是举步维艰,仿佛坠入无尽深渊。 陶渊明的五个儿子成为他晚年的一大忧患。他在《责子》诗中详细描述了孩子们的不成器:长子阿舒十六岁却懒惰无比;次子阿宣十五岁却不爱读书;双胞胎儿子阿雍和阿端十三岁却连数字都分不清;幼子阿通九岁只知吃喝。 这种局面与陶渊明自身的教育态度有关。他对子女采取了一种近乎放任的方式,甚至在长子出生时就写下“尔之不才,亦已焉哉”的诗句。加上他本人嗜酒成性,常常终日醉眼朦胧,未能为子女树立勤勉的榜样。 随着年岁增长,陶渊明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耕种能力逐渐丧失。晚年时,他甚至不得不外出乞讨。 他在《乞食》诗中记录了这一经历:“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描述了自己因饥饿而被迫敲门乞食的窘迫和羞愧。 昔日,那位傲岸不羁、不屑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竟也在生活的重压下,为了一顿饭而屈身。这背后隐匿的心酸与无奈,着实令人动容。 公元427年,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终年六十三岁。临终前,他在《与子俨等疏》中流露出悔意,感叹“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承认自己固执的隐居选择让子女从小忍受饥寒。 陶渊明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的归隐本是对腐败官场的反抗,却因缺乏实际生计能力而陷入另一种困境。 他以诗歌开创中国文学田园诗派,为后世留下宝贵精神遗产。其诗作勾勒出惬意之境,可现实中,他的生活却与诗中景象大相径庭,远无那般闲适。 这种反差提醒我们,追求理想需要兼顾现实,真正的智慧是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陶渊明的经历值得同情,但也让人深思:如何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不失去应对现实的能力? 素材来源: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2021-01-04 04:32 光明网
陶渊明晚年贫穷,为生存只能乞讨,5子无一成器,63岁活活饿死 表面上“采菊东篱
沈言论世界
2025-09-17 11:44: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