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绕地球一圈”卡壳了!美国最大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宣布:以后不再向中国出口稀土精矿,特别是钕和镨——这可是永磁体生产的核心材料,电动车、风电、军工统统离不开。美方这一刀砍下去,全球稀土产业链又添新变数。可细算下来,这事到底谁才是被“卡脖子”的那个? 说起稀土这玩意儿,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高科技里的宝贝疙瘩,尤其是钕和镨这两样,简直是永磁体界的扛把子。没有它们,电动车的电机转不动,风力发电机的叶片效率直线掉,军工装备的精密部件也得歇菜。全球需求量年年往上窜,2024年就超过20万吨氧化物当量,可供应端呢?基本捏在中国手里,美国人挖出来的矿石还得打包送过去加工,成品再高价买回来。这条链子绕地球一圈,听着就别扭。现在,美国最大的稀土生产商MP Materials突然说,不玩了,以后不出口精矿给中国,特别是钕和镨。这消息一出,市场直呼内行,全球产业链又开始晃荡。问题是,这刀砍下去,到底谁更疼? 稀土不是铁矿石那么简单,它分成轻稀土和重稀土,钕镨属于轻稀土里的明星,占全球永磁体原料的八成以上。电动车一辆得用两三公斤,风电一台机组上百公斤,军用导弹和雷达更离不开。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破千万台,风电装机容量又添几百吉瓦,这些都拉动稀土需求。可生产链子呢?美国有矿,Mountain Pass矿场是老字号,MP Materials接手后产量稳居全球第二,但开采出来的精矿纯度低,得靠分离提纯技术才能用。谁有这技术?中国。过去几年,MP的精矿99%都运到中国加工,换成高纯氧化物再卖回美国或其他地方。结果就是,中国赚加工费,美国企业花冤枉钱。这不光是经济账,还牵扯国家安全,美国人总觉得被卡脖子。 4月17日,MP Materials正式扔出炸弹:停止所有稀土精矿对华出口。原因是中国的报复性关税高达145%,加上对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让这笔生意不划算了。过去三年,MP的钕镨精矿供应了中国氧化物产量的7%到9%,这比例不高,但够敏感。没了这些,美国本土加工厂得加班加点,中国那边磁体厂的原料盘子也得重新算。市场反应快,钕镨价格从4月的每公斤80多美元,8月直接冲到两年高点,110美元以上。为什么这么猛?因为中国自己也限出口,全球库存本来就紧,MP这一堵,缺口就更大了。供应链分析师算过账,电动车制造商得多掏10%成本,风电项目延期几个月,军工订单的交货期拉长。欧洲和日本的买家开始四处找货,澳大利亚的Lynas矿场产量上调,但他们也得靠中国加工。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延续。2023年底,中国禁了稀土提取分离技术出口,2025年4月又暂停部分关键矿物和磁体出口,直击美国高科技命门。美国呢?拜登政府早就在推“朋友圈供应链”,国防部砸钱建本土产能。MP的举动就是响应号召,他们一半精矿已经在加州本地提纯,卖给非中国市场。但问题来了,美国的加工技术跟不上。重稀土分离,中国占全球99%,轻稀土也超90%。MP的Mountain Pass矿富含轻稀土,好办点,但重稀土得从别处补。结果,精矿堆仓库里,美国企业短期内转不动轮子。中国这边呢?进口少了点,但他们有自己的矿,产量全球第一,2024年就超24万吨。转头找澳大利亚、越南的货源,日子照过。 美国想自力更生,7月跟国防部签了大单,投4.5亿美元建磁体厂,目标是2026年全链条本土化。还有10年价格下限,钕镨氧化物保底110美元一公斤,刺激投资。但现实骨感,技术门槛高,环保要求严,建厂得几年。2025年10月,MP股票从年底涨了358%,市值破百亿,但产量只占全球15%。中国控制下游,磁体产量全球九成,美国军工还得进口成品。反过来,中国出口管制是双刃剑,限得太狠,全球价格飙升,反过来刺激别人建厂,长远看自家市场份额掉。像2025年8月,价格峰值后又回调,因为中国部分解禁,需求端新能源车销量放缓。谁更急?美国急本土化,中国急稳市场份额。 全球产业链这变数添得够大。过去那条“绕地球一圈”的路,矿从美国挖,船到中国港,火车拉到包头或赣州厂,化学反应分离提纯,粉末打包回美国组装成电机卖全球。现在卡壳了,MP转向欧洲买家,签了德国大众和日本丰田的供货协议,但物流成本上翻,碳排放也多。其他国家跟进,加拿大Neo Performance建厂,澳大利亚Iluka搞分离线,但规模小,短期补不上。国际能源署报告说,2025年稀土缺口可能达3万吨,够影响10%新能源项目。军工更敏感,美国F-35战机磁体全靠进口,中国限了,生产线得停。欧盟推“关键原料法案”,砸钱拉盟友建链,但协调难,2025年进展慢。
中国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说白了,中
【4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