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先说说现在的导弹有多“聪明”,早不是几十年前那种“发射后还得盯着”的老古董了,就拿咱们的霹雳-15来说,这玩意儿射程能超过200公里,弹头上装的可不是普通雷达,是有源相控阵雷达,相当于带着上百个小雷达组成的“探测群”,不用转动就能快速扫描周围空域。 它从发射到击中目标分好几步:一开始靠惯性制导和北斗导航找方向,中途还能通过数据链接收更新的目标位置,等飞到目标附近,末制导雷达一开机,就算战机想躲也晚了,这种“多保险”的制导方式,就像给导弹装了“天眼”,根本不愁找不到目标。 更狠的是那些“双模制导”导弹,比如俄罗斯的R-77M,既有雷达制导又有红外制导,等于同时长了“眼睛”和“热感应鼻子”。 你以为释放箔条干扰弹能骗走雷达制导?没用,它的红外导引头能死死盯着战机发动机喷口的热信号追。 就算你用电子干扰压制它的雷达,只要发动机还在喷热气,它就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紧咬不放。 以前的导弹是“一条道走到黑”,现在的导弹是“此路不通换条路”,战机的干扰手段在它面前基本成了花架子。 有人说战机可以靠机动动作摆脱,比如滚转、俯冲这些花哨动作,可你知道导弹能承受多大的过载吗?苏-34这种战机最多能做出9G的过载动作,已经是人类身体的极限了,而现代空空导弹轻松就能达到15G以上的过载,转弯半径比战机小得多。 你往左拐,它能更快地往左拐;你俯冲加速,它的速度能达到4倍音速以上,比绝大多数战机都快一倍还多,就像博尔特追普通人,哪怕你变向再灵活,人家步子大速度快,迟早能追上。 再说说那些所谓的“保命招”——诱饵弹,红外诱饵弹靠燃烧产生热源骗红外导弹,箔条弹靠金属丝形成雷达反射云骗雷达导弹,可现在的导弹早就能识破这些伎俩了。 先进的红外成像导引头能分清诱饵弹和发动机尾焰的区别,毕竟诱饵弹的热分布和战机发动机完全不一样,就像真假苹果,看着像但细节差远了。 箔条弹面对有源相控阵雷达更是没用,这种雷达能精准区分金属丝和战机的雷达信号,不会被那片“金属云”迷惑。 就算战机同时放两种诱饵弹,配合机动动作,也只能骗骗“爱国者”这种有缺陷的老系统,面对霹雳-15、AIM-120D这种新导弹,纯属白费力气。 可能有人会拿俄军苏-34规避“爱国者”导弹的例子抬杠,但那都是特殊情况,首先“爱国者”本身就有毛病,抗干扰能力差,从锁定到发射要十几秒,给了飞行员反应时间;其次俄军有预警机、电子战机配合,还能用反辐射导弹打对方雷达,是体系在帮忙,不是单架战机的本事。 要是换成歼20被霹雳-15锁定,既没有这么长的反应时间,也没有额外的火力支援,想靠自身手段逃脱,基本不可能,而且那种成功案例太少见了,就像买彩票中大奖,不能当成普遍情况。 电子干扰也曾是战机的“救命稻草”,可现在的导弹抗干扰能力早就今非昔比,以前的雷达制导导弹容易被杂波干扰骗走,现在的主动雷达导引头能过滤干扰信号,只盯着战机的真实信号追。 咱们的霹雳-15甚至能在强干扰环境下稳定跟踪目标,电子战吊舱释放的干扰信号在它面前,就像耳边的噪音,根本不影响它找目标。 更别说有些导弹还能通过数据链接收其他平台的目标信息,就算自身雷达被干扰,也能靠友机、预警机给的坐标继续追击。 还有个关键问题:战机被锁定时往往没多少反应时间,现代雷达探测距离远,导弹射程也远,比如霹雳-15在200公里外就能发射,等战机的雷达告警器响起时,导弹可能已经飞了一半路程,去掉识别、决策、操作的时间,留给飞行员的反应时间可能就几秒钟。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要判断导弹类型,又要释放干扰,还要做机动动作,就算是经验最丰富的飞行员,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 或许有人觉得歼20是隐身战机,被锁定的概率低,但“低概率”不代表“不可能”。一旦被先进雷达锁定,隐身优势就没了,面对导弹追击照样被动。 隐身能减少被发现的机会,可一旦暴露,该躲不过还是躲不过,就像穿着迷彩服的士兵,藏得再好,一旦被敌人盯上,奔跑速度也不会比子弹快。 现在的导弹和战机,已经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抗了:导弹飞得更快、更灵活、更聪明,而战机受限于飞行员的身体承受能力和气动布局,性能提升已经到了瓶颈,就像用弓箭去射子弹,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当然,也不是说百分百不能逃脱,偶尔会有导弹故障、制导失误,或者遇到“爱国者”这种有明显缺陷的系统,能让战机捡回一条命,但这都是小概率事件。 从大概率来讲,一旦被现代雷达锁定,再被先进导弹追击,战机基本只能束手就擒,这不是长他人志气,是客观的技术差距决定的,承认这点才能更好地研究更先进的防御技术,而不是活在“战机总能逃脱”的幻想里。
俄罗斯终于明白了,要保护俄罗斯炼油厂,什么S-300,什么S-400防空导弹都没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