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的过程中,濒临死亡的26秒、寂静太空中的敲门声、舷窗玻璃的裂纹。除此之外,对于为什么不再登上太空,他本人这样回应,道出航天员的不容易。 2024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0岁的杨利伟正给年轻航天员讲解仪表。他手指划过模拟舱按钮,掌心老茧在灯光下格外明显。这些老茧,是2003年神五任务中攥紧舱柄磨出来的。 1998年,33岁的杨利伟入选中国首批航天员。彼时他已是空军王牌飞行员,飞过上千小时战机。但面对航天知识,他从零学起,笔记本记满30多本。 每本笔记页边都有批注,全是飞船构造的细节疑问。 2003年10月15日,神五发射塔架下,杨利伟整理航天服。他摸了摸胸前国旗徽章,转身对工程师点头。火箭点火瞬间,巨大推力让他紧贴座椅。仪表盘数据跳动,他清晰报出“一切正常”。 进入太空后,杨利伟开始记录舱内环境数据。突然,“咚咚”声从舱壁传来,毫无规律。他起身查看舷窗,外面只有漆黑太空与地球弧线。 没有参照物,他只能握紧扶手,继续完成任务。后来才知,这是舱体材料热胀冷缩的声响。 绕地球飞行时,杨利伟按计划测试生命保障系统。他在日志本写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了。”字迹工整,透着对使命的郑重。此时他还不知道,返回阶段将面临生死考验。 10月16日,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温度骤升至上千度。杨利伟突然看到右舷窗出现白色裂纹,正慢慢蔓延。他想起哥伦比亚号事故,心跳瞬间加快。 但他没慌,先检查仪表,确认各项参数正常。落地后才发现,是外层防护涂层开裂,虚惊一场。 返回舱穿越黑障时,剧烈震动让杨利伟承受4倍重力。他感觉五脏六腑都在移位,呼吸几乎停滞。26秒里,他咬着牙,始终盯着仪表盘。 出舱时,医护人员发现他嘴角破裂,胸前勒出红痕。后来检查,他骨密度下降2%,是地面老化速度的10倍。 神五任务后,杨利伟身体需要长时间恢复。但他没闲着,把飞行数据整理成20多份报告。报告里详细记录了舱内震动、噪音等细节。这些数据,成了后续飞船改进的重要依据。 2010年,杨利伟主动提出不再参加飞行任务。他对领导说:“机会该留给年轻人,他们恢复力更强。”此后,他转做航天员训练工作,带教新人。每次模拟训练,他都会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学员听。 有次年轻航天员在离心机训练中慌了神。杨利伟走过去,拍着对方肩膀说:“我当年也吐过。”他教新人如何调整呼吸,如何在高压下保持冷静。还把太空敲门声的经历分享出来,帮新人缓解焦虑。 2021年,杨利伟参与航天员选拔标准制定。他特别加入“心理韧性测试”环节。他说:“太空里的未知,比技术难题更磨人。”每次选拔,他都会亲自和候选人谈话,了解其心态。 如今,杨利伟的办公室里摆着神五返回舱模型。模型旁边,是年轻航天员送的签名照。每张照片背后都写着感谢的话,字迹真挚。他还常去学校给孩子讲太空故事,眼里满是热情。 2024年春节,杨利伟在发射中心看神舟十八号准备。看着年轻航天员自信的模样,他露出笑容。他知道,中国航天的路还很长,需要更多人接力。而他,会继续在幕后,为航天事业发光发热。 参考资料:【1】环球网:《杨利伟为什么没有再上一次太空?本人回答来了》 【2】极目新闻:《20年前的今天,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叩访太空,起飞后他经历濒死26秒》
杨利伟为什么后来再也没有登天?其实,他能够活着回到地球就已经是万幸,在他攀登太空
笑蓝说
2025-10-11 16:55:1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