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女婴6个月大时父母离异,从此寄住在姑姑家,2007年,姑姑实在撑不下去了,坦言养不起10岁的她了,把她送到了一个陌生男人面前,谁承想,那男人竟露出了笑容,伸手摸了摸她的头,一句话让人泪目! 2013年拿到大学通知书那天。她抱着通知书跑回学校,第一时间冲进石青华的办公室。石青华正在给新收的流浪孩子补衣服,见她来,手里的针线都掉了。 “考上了?”他声音发颤,接过通知书看了又看,眼眶红了。那天下午,石青华把木箱从床底拖出来:“以后装你的课本,别弄丢了。” 2007年次拉姆刚到学校时,整夜抱着姑姑给的藏银手镯哭。那年姑姑坐在火炉边,反复摩挲次拉姆的藏银手镯,眼圈红了又红。“不是姑姑不要你,家里实在养不起三个孩子了。” 姑姑的声音发颤,手里的酥油茶凉了都没喝。次拉姆听不懂太多汉语,却从姑姑的眼神里读懂了不舍,她抱着姑姑的胳膊,眼泪掉在棉袄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出发去北京前,姑姑连夜把棉袄的破洞缝好,还在腰带内侧绣了个小小的 “次” 字:“想姑姑了,就摸摸这个字。” 火车在北京西站停下时,次拉姆紧紧抓着姑姑的衣角不肯放。人潮推着她们往前走,她看见一个右脸带疤的中年男人朝她们走来,手里拎着个布包。 姑姑把次拉姆往前推了推,几乎是带着哭腔说:“石校长,这孩子就拜托您了。”石青华蹲下身,目光落在次拉姆冻得通红的脸上,伸手轻轻摸了摸她的头。 他打开布包,里面是个热乎乎的烤红薯,递到次拉姆手里:“别怕,以后我就是你的家人。”次拉姆盯着红薯冒的热气,又看了看石青华脸上的疤痕,犹豫着接过红薯,小声说了句藏语的 “谢谢”。 往学校去的路上,石青华骑着一辆旧自行车,让次拉姆坐在后座。次拉姆搂着石青华的腰,闻到他身上有煤烟和肥皂混合的味道。 “学校里有很多像你一样的孩子,大家都会跟你做朋友。” 石青华一边骑车一边说,还特意把车速放慢,怕冻着她。 第二天石青华傍晚回来时手里抱着块木板。“给你做个箱子,把镯子放里面,没人能碰。”他蹲在院子里,用砂纸磨木板边缘。 次拉姆蹲在旁边看,发现他右脸的烧伤疤痕在夕阳下格外明显。木箱做好那天,石青华还在里面垫了块旧毛衣:“软和,别硌着镯子。” 1999年光爱学校刚成立时,石青华每天都要去立交桥下找流浪孩子。有次他看见个小男孩冻得缩在桥墩下,手里攥着半块干硬的馒头。 他把孩子抱回学校,用自己的棉袄裹着,又生火给孩子煮面条。孩子吃面条时,石青华发现他的鞋子破了个大洞,脚趾都冻紫了。 那天晚上,他就着煤炉的光,给孩子缝了双棉鞋,针脚歪歪扭扭,却很暖和。后来他总说:“我受过的苦,不能让孩子们再受一遍。” 2012年次拉姆查出肺结核时,石青华的妻子正在学做藏式青稞粥。“医生说要补营养,你教我怎么做,我每天给孩子送。”妻子拉着次拉姆的手说。 石青华每天清晨五点就起床,骑着电动车去医院送饭。有次下大雨,电动车在半路坏了,他把粥揣在怀里,跑了三公里路。 到医院时,他浑身湿透,粥却还是热的。次拉姆喝着粥,突然发现石青华的鞋子里全是泥,脚趾都泡白了。 2014年次拉姆放寒假,主动提出回西藏接邻居家的弟弟。石青华担心她一个人不安全,特意跟她一起去。坐火车时,石青华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她,自己蜷缩在过道里。 到了西藏山南地区,看到弟弟穿着单薄的衣服在放牧,次拉姆哭了。石青华蹲下来,摸了摸弟弟的头:“跟我们回北京,有学上,有饭吃。” 回去的路上,弟弟总盯着石青华右脸的疤痕看,石青华笑着说:“这是勇敢的记号。” 2020年次拉姆研究生毕业,放弃了深圳的工作机会。她回到光爱学校那天,石青华正在给新收的西藏孩子做木箱。 2024年春天,光爱学校又收了三个西藏的孩子。次拉姆把自己的木箱收拾出来,给最小的孩子装衣服。石青华看了,又去捡来几块木板,说要给另外两个孩子也做木箱。 “现在的木板比以前好,能刻上好看的花纹。”他戴着老花镜,仔细打磨木板。次拉姆坐在旁边,帮他递砂纸,偶尔教孩子们唱藏语歌。院子里的歌声、砂纸摩擦木板的声音混在一起,格外热闹。 如今,次拉姆不仅教孩子们跳舞,还负责学校的西藏助学项目。每个学期,她都会带几个孩子回西藏看看,让他们记得自己的根。 次拉姆说:“是石校长给了我家,现在我要把这份温暖,传给更多像我当年一样的孩子。” 信源:北京晚报——安徽农民创建学校收留100多个流浪儿
西藏一女婴6个月大时父母离异,从此寄住在姑姑家,2007年,姑姑实在撑不下去了,
笑蓝说
2025-10-11 18:53: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