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

斜烟白兔 2025-10-13 19:10:47

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巴巴,活像金刚狼,给夫妻俩不断带来惊险,动荡和梦幻般的传奇,甚至影响了中国梅州。 熊德龙出生在印尼,身上混着荷兰和印尼的血统,刚出生没几个月就被亲生父母扔到孤儿院。那时候印尼社会乱,穷人多,弃婴常见。他在孤儿院待了快两年,运气好,被一对从广东梅州过来的华侨夫妇熊如淡和黄凤娇捡回去。 夫妇俩是客家人,早年到印尼讨生活,靠街边小摊卖广式点心维持一家子。家里已经领养了三个女孩,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们还是决定多养一个男孩,取名熊德龙,希望他能出人头地。熊德龙从小就跟养父母学客家话和普通话,还会背些古文和山歌。 养母黄凤娇没啥文化,但坚持教他中国传统东西,让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中国人。长大后,他的长相不像华人,脸部粗犷,眼神尖锐,常被别人当成外国人,这给他和家人带来不少身份认同的麻烦。 十四岁上华人学校时,同学嘲笑他野孩子,他回家哭诉,养母直接去学校找人要说法,从那以后他坚定了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十六岁,他见父母年纪大,身体累,就辍学去海绵厂打工,学手艺,赚点钱补贴家用。 熊德龙打工两年,把海绵行业的活儿全摸透,手脚麻利,脑子活络。十八岁时,他用攒的钱加上父母给的启动资金,开起自家小海绵厂。厂子不大,但靠诚信和质量,生意慢慢做起来。 本来以为能带全家过好日子,谁知一场大火把厂烧光,他欠下一屁股债,差点崩溃。养父母没抱怨,卖掉街边摊和住了半辈子的房子,又找亲戚凑钱,给了他十八万现金,让他重头来。这事儿让他欠父母一大笔人情债,从此更拼命干活。 新厂建起后,他调整产品,生意越做越大,从海绵扩展到房地产、金融和餐饮,建起熊氏集团。集团总部在印尼和美国,涉及多个领域,他当上董事长。 1993年,他花大钱买下美国《国际日报》,当上董事长,2001年又在印尼办起本地版,成为印尼最大华文报纸。这报纸不光赚钱,还帮他宣传华人文化和生意。 事业上,他从底层爬起,遇过竞争对手压价、运输事故和机器故障,这些麻烦让养父母的生活总不平静,但他一步步稳住脚跟。熊德龙的崛起,不是靠运气,而是实打实拼出来的,中间的动荡也让他明白家庭支持多重要。 熊德龙事业稳了后,没忘根。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消息传来,他第一次回梅州,见了九十多岁失明的外婆,那一刻他找到归属感。从那起,他开始大笔捐钱给家乡。 先是捐建六座大桥,包括贤母桥纪念养母、发明桥谢恩人邱发明、如淡长廊记养父,还有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和熊德龙大桥。这些桥改善梅州交通,让当地人出行方便多了。他还捐钱建嘉应大学教学楼,当荣誉董事长,资助贫困学生上学。 八九十年代,他出钱让近三千名中国干部去国外培训,学金融、经济和管理,到美国加州大学听课,参观高速公路控制中心,帮助中国干部开眼界。 熊德龙不光捐梅州,还在贵州、云南、吉林、黑龙江、广西、湖南等地建希望小学,总共办了四十多所学校、医院和敬老院。据统计,他为中国公益投了超四亿元。这些钱不是白扔,他觉得这是报答养父母和中国文化的恩情。

0 阅读:0
斜烟白兔

斜烟白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