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什么那么有钱?你以为是工业革命?别逗了。就连保加利亚那种犄角旮旯的国家,人均都一万六美刀了。他们烧锅炉的第一块煤,都是抢来的。 保加利亚,这个在欧盟里算不上起眼的国家,2024年人均GDP竟也达到1.7万美元。而卢森堡这样的弹丸之地,人均GDP更是突破13万美元,把许多发达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这些数字背后,是欧洲数百年的财富积累史。但这条富裕之路,可不是教科书里常说的那样,仅仅靠工业革命和勤劳创新那么简单。 十五世纪,葡萄牙人开启了大航海时代。他们绕过非洲好望角,发现了通往东方的海上航线,也找到了获取财富的“捷径”。 彼时欧洲贵族对胡椒痴迷至极,为求一斤胡椒,竟不惜以同等重量的黄金与之交换。葡萄牙人迅速将马六甲海峡变成了自己的“收银台”,仅16世纪就从非洲抢走了270吨黄金。 西班牙人也不甘示弱。1532年,皮萨罗带领168名士兵入侵印加帝国,用火炮和欺诈手段俘虏了国王阿塔瓦尔帕。 他们勒索了填满三间屋子的金银珠宝,运回欧洲后,西班牙王室的财富多到连马掌都用银子打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欧洲列强在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掠夺,为他们提供了工业革命所需的“第一桶金”。 英国东印度公司于印度实施贸易垄断之策,将盐、鸦片与槟榔贸易揽入囊中。其不仅自行定价,还凭借权势肆意勒索。 在1757年至1766年这一时期,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实施疯狂掠夺,短短数年,便从这片土地上掠走高达600万英镑的巨额财富。 1750年,爪哇岛的班纽万吉省拥有八万余居民。然而,在荷兰人长达六十一年的统治后,该省人口仅余八千人。 奴隶贸易堪称欧洲财富积累的又一关键支柱。葡萄牙人最早将非洲人当作商品进行买卖,荷兰西印度公司在1621年至1734年间贩卖了46万奴隶,其利润占全球奴隶贸易的一半。 典型的“三角贸易”模式是这样的:欧洲商人带着枪支、酒类和布匹前往非洲,用这些货物交换被绑架的黑人;然后将奴隶塞进拥挤的船舱,横渡大西洋运到美洲种植园; 工业革命常常被描绘成欧洲依靠发明创造走向富裕的故事,但真相更为复杂。欧洲工业化的推进,让欧洲获取了发展所需的资本、丰富的原料以及广阔的市场。 英国蒸汽机能够轰鸣运转,不只是因为瓦特的发明天才,更是因为有来自殖民地的原材料和资金支持。 印度棉花被运到英国喂饱曼彻斯特的纺织机,随后棉布又被高价卖回印度。 这种不平等的交换关系,使得欧洲工业能廉价获取原料,又能以高价出售制成品。 一进一出之间,欧洲工商业获得了巨额利润。 到了现代,欧洲国家改变了掠夺方式,从直接的武力抢夺转变为更隐蔽的经济手段。 卢森堡这个面积仅2586平方公里的小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掌管着5.3万亿美元资产。 这里的银行家坐在玻璃幕墙的办公室里,通过倒弄数字就能从全球资本流动中抽成。 瑞士则凭借银行保密制度,吸引了全球富豪存入约2万亿美元资金,这一数字是瑞士GDP的四倍多。 即使是保加利亚这样的欧盟相对落后国家,也通过参与欧洲产业分工获得了发展机会。 欧洲内部存在着核心与边缘的分工体系。 西欧诸国投身于高附加值产业,像德国的汽车、瑞士的精密仪器;东欧国家则多涉足中低端加工领域,例如保加利亚的工厂,就常为西欧企业生产零件。 这种分工体系与殖民时期的全球经济分工有相似之处,只是现在转移到了欧洲内部。 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取代了过去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垂直分工。 德国向英国出口钢材和精密机械,英国回销农业机械,瑞士制造高档钟表。世界诸国皆有其专长之域,贸易自由化恰似一座桥梁,将各国紧密相连。 看看今天欧洲人坐在咖啡馆悠闲喝咖啡的画面,他们杯子里装的是巴西的咖啡豆、肯尼亚的牛奶,连糖都是从加勒比海种植园运来的。 这种生活方式背后,是几个世纪以来全球财富转移的结果。 参考资料:欧洲是如何富起来的——新京报
要求中国强制转移技术,美媒曝出惊人消息!10月15日,根据美国彭博社报道,美媒称
【203评论】【7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