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一次核试验中,我国放飞50只军鸽,结果只回来45只,科研人员不知道的是,没回来那几只,竟然创下了记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罗布泊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遍全国,举国欢腾。 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还有50个特殊的“参与者”被送上了天空。 这50只军鸽不是普通的信鸽,它们都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每一只都经过了两年多的严格训练。 这些鸽子每天的训练强度是200公里以上的长途飞行,吃的是科研人员专门配制的营养餐,里面添加了大量高蛋白和矿物质,更特别的是,它们还接受过低剂量辐射环境下的适应性训练。 科研人员给它们安排这个任务,是想搞清楚一个关键问题:如果真的爆发核战争,所有的无线电通讯都会被电磁脉冲摧毁,那时候还能靠什么传递信息? 军鸽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但核爆炸后的强辐射、冲击波和极端环境,会不会让这些鸽子迷失方向?这必须要用实战来检验。 爆炸发生时,这些军鸽被装在距离爆心5到10公里的特制笼子里,笼子外层包着薄铅板,尽可能减少辐射伤害。 蘑菇云升起的瞬间,笼门打开,50只鸽子冲天而起,有些鸽子被巨大的冲击波震得翻了几个跟头,但很快就调整姿态,朝着预定方向飞去。 第二天清晨,鸽舍开始陆续有鸽子归巢,战士们激动地数着:10只、20只、30只……最终定格在45只。 每只回来的鸽子都累得直喘气,羽毛被核爆扬起的沙尘熏得发黑,有的脚上还沾着带辐射的泥土,科研人员小心翼翼地取下它们腿上装着的数据胶囊,一边检测它们体内的辐射含量。 90%的归巢率已经远超预期,大家都松了口气,至于那5只没回来的鸽子,科研人员觉得它们可能是在极端环境下体力不支了,或者被核爆干扰了导航系统,永远回不来了,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成了试验档案里一个小小的遗憾。 可几个月后,一封从昆明军鸽部队发来的电报,让所有人都愣住了,电报上说,他们陆续收到了几只状态极差的军鸽,脚环编号和罗布泊基地的记录一致,科研人员赶紧核对,这不就是那5只失踪的鸽子吗? 更让人震惊的是飞行距离,从罗布泊到昆明,直线距离超过2000公里,而这些鸽子实际飞行的路程至少有2750公里。 它们穿过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热浪,翻越了天山、昆仑山的冰峰,历时十几天才抵达,要知道,就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信鸽,在理想条件下能飞1000公里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专家后来分析,核爆的冲击波可能把这些鸽子卷向了南方,等它们稳住身形后,凭着本能往回飞,只是方向偏了。 它们体内的辐射剂量远超安全值,羽毛掉了一大半,显然是拼尽了最后的力气,这5只鸽子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军鸽史上的奇迹。 这些鸽子带回来的不仅仅是一个飞行纪录,科研人员通过对它们的研究,获得了大量关于生物在极端辐射环境下生理变化的数据,这些数据后来被用于抗辐射药物的研发和生物导航技术的改进。 那些原本以为会被浪费的生命,反而创造了意想不到的价值。 现在在罗布泊军事博物馆里,这些军鸽的标本和“两弹一星”功臣们的资料放在一起展出,说明牌上写着:生命的韧性,亦是科学的惊喜。 这个故事让人明白,科学进步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数据和宏大的叙事,那些看似渺小的生命,在关键时刻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它们或许只是实验中的一个环节,却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传奇,就像那5只鸽子,谁也没想到它们的“迷路”,竟成就了一段跨越山河的壮举。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澎湃新闻——专题策划丨无言战友 深情伙伴——你所不知的“兵鸽鸽”
中国武器下一个需要实战检验的,很可能就是能不能击落美国的F-35隐身战机,眼下来
【7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