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投资了300多亿的半导体公司,要知道闻泰可是刚刚把所有旁枝业

不负赋墨尘 2025-10-17 01:46:26

荷兰冻结中国闻泰科技投资了300多亿的半导体公司,要知道闻泰可是刚刚把所有旁枝业务都卖了打算发展芯片产业的,这一下真的是釜底抽薪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其实,事情要从几年前说起。那时候,闻泰科技在消费电子领域混得风生水起,是给很多手机品牌做代工的大厂。但张学政这个人一直有个想法:代工干得再好也只是赚辛苦钱,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算真本事。   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半导体上游。2018年,闻泰拿出300多亿收购了荷兰的安世半导体,这笔交易当时在中国算是史上最大的一笔半导体并购。   安世半导体不是一般公司,它的前身是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做了六十多年芯片,技术积累相当雄厚。   它在功率半导体、二极管、MOSFET这些细分领域都是全球领先,客户里有苹果、博世、华为等国际大厂,是很多汽车和工业电子的核心供应商。   对闻泰来说,这笔收购就像是拿到了“技术通行证”,能把自己的产业链往上游拉一大截。   收购之后几年,安世的业绩也确实给力。2024年,闻泰靠它赚了不少钱,成了公司新的“顶梁柱”。   于是,张学政干脆在2025年把占营收七成多的ODM业务卖掉,准备“all in”芯片产业,想彻底转型做一家真正有核心技术的半导体公司。没想到,就在这时候,风暴来了。   2025年9月底,荷兰经济部突然发布命令,说是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冻结安世在全球30多个地区的资产、技术和人员调整。   紧接着,10月7日,荷兰企业法庭又宣布暂停张学政在安世的董事职务,还派了一个外籍独立董事接管重大事务。换句话说,闻泰虽然还是股东,但失去了实际控制权。   这事的导火索,是安世的几位外籍高管联名起诉闻泰,说它违反了收购时的承诺,怀疑它要把核心技术转走。但大家心里都明白,这哪是单纯的公司纠纷?这背后明显有更大的力量在推动。   美国这几年一直在推动所谓的“技术围堵”,不仅禁止先进设备出口到中国,还盯上了中国在海外控股的科技企业。荷兰这次出手,怎么看都像是在顺着美国的意愿走。   别忘了,荷兰可是光刻机巨头ASML的老家,美国早就要求他们限制对中国的设备出口。   现在这波操作,其实是美国“技术封锁”的延伸——不仅要卡住产品出口,还要从股权、司法和行政层面切断技术流动。换句话说,就是想把中国企业在全球半导体链上的控制权一点点削掉。   对闻泰来说,这相当于被当头一棒。本来想通过安世的技术和全球渠道,让中国半导体更上一层楼。   结果现在研发被卡住,供应链协调受阻,连人事安排都不能动,所有核心决策权都在别人手里。虽然名义上还是股东,但实际上已经被“架空”了。   更关键的是,闻泰的这次冻结,让整个中国半导体行业都警觉起来。过去几年,中国不少企业想通过并购、投资来获得技术突破,比如收购海外芯片公司、拿专利、买团队。   但现在看来,这条路越来越难走。因为西方国家早就开始设防,不光是美国,连德国、英国都多次否决过中国企业的芯片投资。欧洲的态度很明显——担心中国在核心技术上做大,抢了他们的饭碗。   而这次荷兰的做法更“高明”:表面上是司法和监管措施,实际上是技术托管。既不撕破脸,又能牢牢控制核心技术,还能保留中方的经济收益,看起来两边都不得罪,但实质上控制权已经易主。   这种“温和封锁”的方式,估计以后还会被更多国家照搬。   不过,中国这边也不是坐以待毙。过去几年,国内半导体企业一路硬扛,成果一个接一个。   中芯国际的14纳米良率已经提升到95%,长江存储的232层3D NAND闪存量产在即,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光刻机也开始交付。虽然和国际顶尖还有差距,但进步的速度让人刮目相看。   更重要的是,国内产业链的协同能力越来越强,从设计到制造再到封测,基本都能自给自足。   闻泰这次的遭遇,其实也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核心技术买不来,还是得靠自己。并购可以是捷径,但不是终点。别人能让你赚钱,但不会把最重要的东西交出来。只有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里,才不会被人掐脖子。   当然,从全球角度看,这种技术封锁并不是长久之计。   半导体产业本身是全球合作的产物,从设计软件到制造设备,没有哪个国家能独立完成全流程。一方搞封锁,最终伤的是整个产业链。荷兰要是一直跟着美国玩这种“小圈子”,迟早会失去中国市场的机会。   要知道,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无论是5G、AI芯片还是电动车芯片,都是增长最快的领域。谁脱钩,谁就少了半个未来。

0 阅读:3

猜你喜欢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