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声称,北京在这一轮冲突中很可能没有意料到美国的反击如此迅猛,这极可能导致贸易

不负赋墨尘 2025-10-17 01:46:27

德媒声称,北京在这一轮冲突中很可能没有意料到美国的反击如此迅猛,这极可能导致贸易战全面失控。10月13日,根据德国之声报道,德媒表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在贸易战中一直展现出精心算计、沉着冷静的形象。但是在最新一轮的中美交锋中,中国人却显露出了“宁死也要赢”的姿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德媒发声称,中国在最新一轮中美经贸博弈中可能“失算”了,美国的反击太快,贸易战可能全面失控。这一说法在国际舆论中引起不小关注,似乎暗示中国在应对美国压力时措手不及。   但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仔细梳理整个过程,会发现所谓“失算”不过是外界的一种误判,中国早有准备,并且底气十足。   先来看美国这轮的动作。白宫从4月起连续发布了三道行政令,对中国展开多轮极限施压。   比如,一会儿提高中国商品关税至24%,一会儿扩大芯片产业链的封锁范围,把设备维修、零部件供应全覆盖,甚至还搞出了“靠港服务费”,针对中国船舶收取额外费用。   表面看,这套操作密集又猛,好像占据了主动权。美国的意图很明确:通过关税和港口收费打击中国出口和航运企业,逼迫中国在芯片、海事、造船等核心领域让步。   不过,光看美国动作,容易陷入误判。中国并不是临时应付,而是多年战略布局的结果。   先拿稀土来说,中国掌握了全球90%的高纯稀土产能,这意味着美国的军工生产线、航天工业和高端电子制造很难完全脱离中国供应。阿斯麦等光刻机企业也很快发出警告,交付周期可能延迟。   过去几年,美国虽然投入280亿美元想重建稀土供应链,但关键设备如高温熔炉依然依赖中国,高技术复制难度大,甚至加拿大尝试模仿中国提炼工艺,结果一炉废渣。   不仅如此,中国的出口市场早已多元化。   202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总值达6.99万亿元,增长保持在9%的高位,东盟已经连续多年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0.3%。   这意味着,美国再怎么加征关税,中国的订单和出口完全可以向东南亚、中亚等市场转移,单一市场的“卡脖子”威胁根本行不通。   再来看美国的内部局限。特朗普政府的关税威胁和港口收费措施,看似迅猛,实则受制于美国国内经济和政治博弈。   美国农场主因出口下滑而焦虑,半导体行业如高通、英特尔占对华营收很大,迫使政府放宽限制。五角大楼报告显示,潜艇产能已经捉襟见肘,给澳大利亚的核潜艇交付计划都得调整。   也就是说,美国自身产业链和国内利益集团早已制约了它的极限施压能力。政治因素更明显:大选临近,美国需要靠打“中国牌”吸引选票,但这种政治表演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   与美国急躁、短视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稳扎稳打的战略定力。中国从不指望通过让步换取暂时和平,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妥协往往只会换来得寸进尺。   2018年贸易战初期,美国就用过类似极限施压套路,中国早有应对预案,从大豆到芯片都有方案。2020年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签署时,中国增加了农产品采购,但美国随后又升级芯片管制,显示“妥协换和平”的模式不可行。   因此,中国坚持“打谈结合、以打促谈”的原则,即便在最紧张时刻,也保持沟通渠道畅通。   中国的应对是精准、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制,不是随意施压。针对美国加征关税领域,中国通过对等或更高标准进行反制,同时保持豁免和合作机制,既卡住了对方成本痛点,又给全球企业留有调整空间。   比如,美国港口对中国船舶收取服务费,中国早就通过法规制定了对等措施,并精准覆盖美国籍船舶、美资持股超过25%的船舶以及美国建造的船舶,确保规避“换旗、转租”策略无效。   收费机制分阶段递增,并附带豁免条款和造船合作基金,使政策既有威慑力,又不伤及合理贸易。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德媒觉得中国“失算”。他们只看到美国的动作密集和短期“威慑力”,却忽略了中国长期的产业布局、市场多元化和战略耐力。   美国的短期动作像一阵疾风,看似吓人,实则刮不透中国的纵深。而中国的应对像稳扎稳打,每一步都落在实处,既不会被短期压力打乱,也能保持长期战略优势。   经济数据也印证了中国的底气。2024年,中国外贸总额逆势增长2.1%,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占比提升到38%,美国市场的比重逐渐被稀释。   芯片、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完善,28纳米芯片量产率超过90%,产业硬底气十足。美国再怎么威胁加税,也难以撼动中国经济基础。

0 阅读:0
不负赋墨尘

不负赋墨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