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2010年起将“摆脱中国稀土依赖”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展如何?对美国有多大帮助? 2010 年 9 月那起钓鱼岛撞船事件,估计不少人还有印象,就是这事儿之后,中国收紧了对日本的稀土出口,一下子就把日本给 “卡” 住了。那会儿日本几乎所有高端制造都离不开稀土,小到家电磁体,大到汽车电机,突然断供的滋味让整个日本工业界慌了神。也是从这时候起,日本把 “摆脱中国稀土依赖” 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十多年来确实没少折腾,只是效果到底怎么样,对急着建供应链的美国又能帮上多大忙,里头的门道得慢慢说。 被卡过一次脖子,日本是真怕了,毕竟不像美国那样能靠全球渠道凑活,它的资源短板太明显。所以日本的应对思路很直接,先从 “省着用” 下手,这就是后来外界说的 “稀土减量化技术普及”,还真干出了些实在成绩。 就拿咱们天天用的空调来说,里面的磁体以前得靠镝来保持磁性,2010 年之后日本企业硬生生把镝的用量砍了 70%,不是偷工减料,是真在材料配方上磨出了窍门。更关键的是汽车行业,丰田、本田的混动电机都用上了 “晶界扩散” 工艺,把钕的用量减少了 30% 到 50%,要知道一辆混动车上百公斤稀土,这么一减每年能省不少量。 不过这技术看着简单,实际全是慢功夫。日本企业是花了十几年时间,针对自家产品一点点调工艺、改设计才成的,不是拿本说明书就能抄走的。就像丰田的电机生产线,为了适配减稀土的磁体,连装配精度都提高了两个量级,这种针对性研发不是西方企业三五年能追上的。 所以后来美国想抄作业,找了通用、福特一起攻关,折腾了好几年也没拿出量产方案,毕竟人家的技术是跟产品绑在一起的,光学个皮毛没用。 除了省着用,日本还想过彻底替代,搞 “无稀土” 技术,说要不用稀土也能造磁体。但这话喊了十几年,到现在也没见哪个家电或者汽车用上了,最新的说法是要到 2030 年之后才有可能实用化,说白了就是还在实验室里打转。 更遥远的是深海采稀土,日本很早就盯上了南鸟岛附近的深海泥,说那底下藏着 1600 万吨稀土,够全球用 730 年镝需求。2025 年 1 月确实启动了 5500 米深海试采,东京大学的团队还说用空气压缩技术突破了分离难题,300 万吨海泥能出 56 亿人民币的效益,可真要形成产能还差得远。现在只是捞点样本分析,深海开采的设备损耗、环保成本都是没解决的难题,连日本自己都说规模化开采至少要等十年。 相对靠谱点的是稀土回收和战略储备。日本很早就建了回收体系,本田从废旧镍氢电池里能回收 80% 的稀土,直接循环用到新混动电池里;三菱材料更狠,能搞高纯度回收,虽然成本是进口价的 8 倍,但真要是断供了,这笔钱就算买个保险。 现在日本每年能回收 300 吨以上稀土,看着不少,可跟它每年上万吨的消费量比,连零头都不够,只能算个补充。储备方面做得更实在,把官方和民间的双重储备从 60 天用量提到了 180 天以上,2023 年又追加了镝、铽这些重稀土的库存,目标是能扛住中国 6 个月断供。 但这招美国学不来,现在全球稀土矿大多被控制住了,想囤货都没地方买,而且美国企业本来就没多少储备意识,真要建体系得砸不少钱,国会那边都未必批。 最让日本引以为傲的是对华稀土依赖度的下降,从 2009 年的 93% 跌到了 2024 年的 58%,表面看快腰斩了,仔细扒开数据却能发现门道。减少的主要是镧、铈这些用量大但不算核心的轻稀土,大多是从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买的,这家公司的分离厂在马来西亚,刚好能补上缺口。 可真正关键的重稀土,比如造高端磁体必须用的镝、铽,日本还是得靠中国。中国控制了全球 96% 以上的重稀土储量,而且那种离子吸附型矿的 “原地浸出 - 沉淀 - 萃取” 工艺是中国独有的,回收率能超过 85%,日本既没有这种矿,也搞不出这套技术,只能眼睁睁看着依赖度降不下来。
美国又赢麻了!美国高校发布信息:突破稀土提炼技术,回收率超过90%,很快就会摆脱
【18评论】【3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