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同时首飞,为何巴西E195-E2全面超越C919。截止到去年底,E195已经交付超过100架,而C919不到10架,C919进度已经大幅落后。E195已经取得去欧洲和美国的适航证,而C919轻易不会取得去欧洲和美国的适航证,因为C919的适航证,是政治问题,与技术和质量无关。 同样是大型客机,几乎同时完成首飞,市场表现却差了一大截。截止到去年底,巴西航空工业的 E195-E2 已经交付超过 100 架,刚过去的三季度单季就交付 11 架,而中国的 C919 交付量还不到 10 架,这样的差距让不少人疑惑:两者的发展节奏为何差这么多? 答案藏在交付数据背后的细节里。E195-E2 所属的巴航工业,在民航领域已经深耕了半个多世纪,从支线客机到中型机市场,早就积累了成熟的客户网络和交付经验。 2013 年推出 E2 系列时,巴航工业就明确瞄准 88 到 150 座级市场,这个区间正好契合全球多数航空公司的支线补班和干线短途需求,再加上延续了上一代机型的低油耗优势,刚亮相就拿到大量订单。去年 9 月,拉丁美洲航空集团一次就下单 74 架,足见市场对其认可度。 更关键的是适航证这张 “全球入场券”。E195-E2 早就顺利拿下欧洲和美国的适航认证,这意味着它能直接进入全球最核心的民航市场。而 C919 的适航证之路则坎坷得多,欧洲航空监管机构前不久明确表示,完成 C919 的认证还需要三到六年时间。 要知道,去年七月欧盟还曾派人赴上海考察并给出积极反馈,这种态度转变背后,藏着复杂的考量 ,一方面是为了保护空客的市场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则是配合美国的对华科技围堵,毕竟 C919 的出现,直接冲击了波音和空客占据八成以上份额的全球市场格局。 业内人士都清楚,C919 拿不到欧美适航证,根本不是技术和质量问题。作为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C919 在安全性、经济性上的指标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其 “中国造” 的身份,让它陷入了地缘政治的漩涡。 美欧在适航审核上存在隐形协调,拖延认证能为本土企业争取技术升级和产能调整的时间,还能借此向美国展示 “盟友一致性”,成为谈判筹码。这种把商业问题政治化的操作,让 C919 的国际拓展之路格外艰难。 交付进度的差距,也和两者的产能基础有关。巴航工业在巴西和葡萄牙都有成熟的生产线,工人大多有十年以上的组装经验,一条生产线每月就能完成 2 到 3 架飞机的交付。 而 C919 的生产线还在爬坡阶段,中国商飞需要培养足够的技术工人,建立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这些都需要时间积累。不过从订单储备来看,C919 并不逊色,国内订单已经排到了未来十年,仅国内市场就足以支撑其产能提升。 面对欧美市场的壁垒,C919 也在开辟新路径。中国已经与 42 个国家达成双边适航协议,形成了独立于欧美的认证体系,沙特、马来西亚等国已经明确表示认可 C919 并签署合作意向。 巴航工业自己也承认,E195-E2 瞄准的 100 至 150 座级市场,能与 C919 形成互补,而非纯粹的竞争关系,这种产品组合反而能更好满足中国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有意思的是,E195-E2 的快速交付也离不开其全球化供应链的支撑,但这种模式在贸易保护加剧的当下也暗藏风险。而 C919 从一开始就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虽然初期会影响交付速度,但长期来看能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随着国内产能的逐步释放,以及新兴市场的打开,C919 的交付进度有望进一步加快。 现在全球民航市场都在盯着这两款机型的发展。E195-E2 靠着成熟经验和全球认证抢占了先机,而 C919 则在克服政治阻力的同时,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稳步推进。这场看似 “落后” 的比拼,或许只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几乎同时首飞,为何巴西E195-E2全面超越C919。截止到去年底,E195已经
百日依山尽
2025-10-23 17:38:3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