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谈两天谈了近五小时,美方为何称“具建设性”? 会议室大门打开后,美方代表仿佛失去全部力气,对记者说了一句话:这场会谈很有建设性,明天继续! 中美两国经贸团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默迪卡118大楼内,长达近五小时的闭门会谈终于结束。美国财政部发言人走出来面对媒体时,用“具建设性”形容首日磋商。 “建设性”这个词在外交辞令中从来不是热烈的赞美,它更像一道安全阀,暗示双方没有撕破脸,还在谈,没有中断,并且存在继续谈的空间,但结果还远未确定。 --- 01 谈判桌旁的较量 美方在会谈前一刻仍在施加压力,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宣布根据“第301条款”审查中方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执行情况。 任何熟悉贸易规则的人都明白,这分明是谈判桌上的心理战。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迅速回应,指出中国已严格履行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并反指美国对华施压不断升级严重损害两国关系。 三个月间,美方不断挑起新领域的经贸摩擦,短短20余天内密集出台20项对华打压措施。美方还宣称从11月1日起对中国产品加征100%关税,并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面对压力,中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反制,将韩华海洋株式会社5家美国相关子公司列入反制清单,启动航运业及造船业等受影响情况调查。 02 关键议题的博弈 本次谈判中,稀土、芬太尼和大豆成为美方提出的三大核心议题。 稀土元素对于美国电动汽车、半导体和国防产业至关重要,中国占全球稀土产量约80%。近期中国加强稀土出口审查,美方希望中方放宽出口限制。 马来西亚本身就是中国之外最大的稀土冶炼基地,这也是谈判选址吉隆坡的深层原因。 大豆贸易则是美国农业州的关切焦点。自今年特朗普对中国加征关税以来,中国已将大豆采购转向南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点明:“要达成共识,美方必须拿出诚意,仅靠威胁和单边行动,无法换来真正的合作。” 03 历史轨迹的启示 从今年5月日内瓦的第一轮会谈,到如今吉隆坡的第五轮磋商,中美经贸谈判走过了曲折的历程。 5月12日发布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曾带来曙光:美方取消共计91%的加征关税,暂停24%“对等关税”90天。 中方也相应取消了对美91%的反制关税,暂停24%。8月12日,双方同意延长关税休战期至11月10日。 遗憾的是,美方随后的单边行动让初步成果蒙上阴影。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白明指出:“从历史轨迹看,中美多次博弈中,美方往往率先挑起争端。细究其行径,美方所谓‘筹码’实则是破坏规则之举。” 04 建设性背后的真实 “建设性”这个外交辞令,在此刻包含着复杂意味。 它意味着谈判虽无突破,但渠道依然畅通。它暗示双方都认识到贸易战没有赢家,两大经济体紧密相连,难以割舍。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对记者分析:“中美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彼此间已形成广泛且深厚的经贸联系。这种紧密联结决定了两国需要以更具合作性的方式化解分歧。”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王晋则提醒:“面对贸易战我们的态度是‘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只有满足平等尊重、互利共赢两大条件,中美高层会面才有可能。” --- 吉隆坡默迪卡118大楼外的记者们还在等待更多消息。美方发言人那句“具建设性”的评价,像一层薄纱遮盖了谈判室内真正的交锋。双方今天将继续磋商。 中美经贸的棋局上,每一步都关乎未来全球经济的走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