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在吉隆坡关了门谈了10小时的谈判,结束之后没有联合记者会,没有签字仪式,但懂行的人都在抠字眼——因为双方通报里,各藏了一句“过去几乎不可能出现”的话。 中方说:美方表达立场是“强硬”的,中方维护利益是“坚定”的。 美方说:愿意通过“平等”“尊重”的方式解决分歧。 “强硬”“坚定”我们不是第一次听,但放在谈判通报里,直白得少见;而“平等”“尊重”从美方口中正式说出来,在过去几年几乎是敏感词——他们更爱用“基于规则”“实力出发”。 这两句话对在一起,就有意思了。 像两个掰手腕的人,谁也不松劲,但其中一方忽然说:“我们得在平等的位置上掰。” 那不只是态度变了,是位置感变了。 10小时,谈的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彼此底线到底能不能对上。 没有拍桌离场,就是一种进展。 没有协议,但有“框架”;没有最终文本,但有“内部报批程序”。 这就像马拉松跑到最后五公里,节奏没乱,但谁也没提速。 有人说,美方这次更主动、更急。 从会前放风要开领导人会晤,到会后第一时间发通稿,都像在对外释放:“我们在推进,我们有进展。” 而中方依然稳扎稳打,话不多说、调门不高,只写实、不渲染。 真正的高手谈判,成果不在公开条文里,而在没说破的默契里。 这一次,双方能坐在第三方场地,十小时不中断,把关税、出口管制、芬太尼这些硬钉子一个个摆出来敲——这本身,已经是一个信号。

灯心草
四年后贝森特的谈判艺术将会提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