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消息特别有意思:德国企业想买中国稀土,得先提交供应链细节、客户名单甚至产品设计图。消息一出,西方媒体立刻炸锅,德国经济部官员嘴上说着“深感忧虑”,手里却拿不出任何反制措施——毕竟他们68%的稀土依赖中国,生产线上还等着我们的REE基磁铁救急呢! 现实往往最打脸。大众、宝马这些车企早就学乖了,主动开放生产线接受审查,顺利拿到出口许可;反倒有些企业端着架子硬扛,结果生产线快停工了还在嘴硬。这场景让我想起当年西方用技术卡我们脖子时,可没人跳出来谈“公平贸易”。如今角色互换,他们倒集体“破防”了。 中国这轮操作其实早有布局:4月管制重稀土出口,6月收紧专家出境,7月直接把稀土管控写进《矿产资源法》。最绝的是要求外企说明“稀土军用还是民用”,这招既符合国际惯例,又让西方陷入两难——说军用性质大变,说民用又拿不到货。 美国拉拢的“四方矿产联盟”更是个笑话。日本盘算农产品关税豁免,印度防着美巴暗通款曲,澳大利亚表面喊口号,背地却在对华稀土合作上偷偷加码。要知道中国不仅掌控全球70%稀土产量,更掌握90%的分离提纯技术。就算他们挖出原矿,没有中国的加工技术照样白搭。 说到底,这场博弈是产业链话语权的重新洗牌。当中国从“卖原料”升级到“定规则”,西方才惊觉自己的高端制造早已和我们的稀土深度绑定。要么花二十年重建产业链,要么按规矩办事——显然,第二条路才现实。(PS:彭博社所谓“交出商业机密”,不就是正常的贸易合规吗?怎么西方企业到中国就得特殊待遇?) 国际贸易规则不是单行道 稀土博弈背后的产业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