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之所以很多小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美国,是因为一旦得罪美国,美国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国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对方也会想方设法的制裁你。” 现在国际关系里的 “威慑”,有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方式,咱们不简单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从这两种威慑的性质、带来的连锁影响,还有被威慑国家的反应这三方面,看看它们怎么改变全球的秩序。 第一种威慑是直接动摇别的国家生存的根本,美国的制裁经常是这种路数,它能冻结委内瑞拉在海外的资产,还能威胁对尼加拉瓜收高达100%的关税,这些做法直接打在别的国家经济命脉上。 更严重的是,这种威慑还影响到老百姓能不能活下去,在伊朗,因为制裁,化疗药物这种急需的药品都不够,在委内瑞拉,胰岛素特别稀缺,婴儿死亡率都跟着上升。 美国能这么干,靠的是它厉害的美元体系、在全世界的军事布置,还有科技领域的联盟,中国的反制路子就不一样,更像是让对方承担能算明白的贸易损失,不把事做绝。 比如之前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反制,只针对部分商品,没把所有经济联系都切断,在南海这种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一边坚持自己的主张,一边也主动推动 “行为准则” 的外交谈判。 这种方式不会把对方彻底推到对立面,留了商量的余地,带来的后果大多是对方少赚点钱,不会让对方陷入没法生存的危机,背后的思路是利益上的博弈,跟美国那种为了保住全球地位而采取的强硬手段不一样。 美国这种强力威慑,虽然短期能达到目的,但带来的负面连锁影响特别大,它搞的 “长臂管辖” 和 “次级制裁”,让很多国家遭了殃。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的特别报告员杜晗就批评过,美国这种单边制裁造成了灾难性的人道后果。 再说美国的做法还坏了国际法理规矩,联合国大会连续 30 年都靠绝对多数票,让美国解除对古巴的封锁,到 22 年的时候,更是有 185 票赞成,可美国根本不照做,这样一来,全球治理体系的底子越来越不牢。 就连美国的盟友也开始跟它离心离德,欧洲企业被迫在美国市场和跟伊朗的合法生意之间选一个,这种连带影响让法国等国家开始公开说要 “战略自主”,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失。 美国这么严的金融制裁,还逼得全世界想办法找不用美元的替代法子,面对这两种不一样的威慑,小国的生存策略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它们心里门儿清这里头的风险:要是得罪美国,可能马上就面临活不下去的危机,比如没饭吃、没药用,甚至政权都不稳,这些后果是明摆着的、很快就会来的。 相比之下,中国要做出反制,门槛更高,需要更长时间才会有动作,这就让一些小国在心里觉得 “说不定占点便宜也没事”,产生了侥幸心理,所以 “不敢惹美国”,成了很多小国实实在在的生存底线。 于是,不少小国开始在中美之间算来算去,看机会摇摆,就像菲律宾那样,根据情况调整态度,这不是因为认同谁的价值观,而是看谁能给更多好处,或者谁带来的即时风险更小。 拿尼加拉瓜举例,2021 年它跟中国复交后,往中国出口的量增了 209%,两国贸易额也增长了近 50%,这就是尼加拉瓜掂量了大利益和可能的风险后做出的决定。 小国们理想的情况是 “跟多个国家结盟”,不想被逼着在恐惧里选边站,现在国际关系的竞争核心,正悄悄从 “谁更狠” 变成 “谁更靠谱”。 美国的强力威慑虽然短期有用,但长期下来,把它作为领导者的道义和信誉都消耗光了,一个政策老变、没法预测的伙伴,根本没法凝聚人心。 中国凭 “一带一路” 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些,搭建起经济合作网络,以长期的战略耐心,形成了靠制度支撑的那种影响力。 真正的全球领导力,最后还是要看谁能提供更稳定、更公平、更可预测的公共产品,让世界各国不用活在恐惧里,能在一个更健康的体系里安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