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为什么不担心芯片制造和光刻机的问题?就这么说吧,除了中国,其他国家都不担心这种问题! 全球都在为几纳米的芯片技术争得火热,俄罗斯却没怎么掺和,看着挺沉得住气,实际上它这么稳,不是因为芯片技术多强,而是有套专属的 “双轨生存法子”。 把必须自己搞的军工芯片需求,和靠外面供应的民用芯片市场彻底分开,就像建了道墙似的,这样一来就算面临严严实实的技术封锁,也能稳住自己的战略节奏。 俄罗斯芯片战略的关键,就是搞了两条互不干扰的供应链,一条给军工用,一条给民用用,在军工这条线上,俄罗斯有苏联时期留下的技术底子,现在军工芯片的自给率能达到80%。 像泽列诺格勒那儿,有 Mikron、Angstrem 这些微电子工厂,还有 MCST 公司,这家公司专门给军用系统造处理器,它们全都只生产 65 纳米到 250 纳米的成熟制程芯片。 这种芯片在消费电子领域早就没人用了,但胜在稳定、耐用,刚好能满足导弹、雷达这些武器在极端环境下的要求,就算是需要先进点的芯片,俄罗斯也优先保军工。 比如俄自家的,以前一直靠台积电代工,后来因为制裁代工不了了,它立刻转去国内生产线生产,哪怕国内生产线的良率还不到50%也一点不在意。 这种不管成本多少,先把军工需求满足了的做法,就是军工这条线的核心原则,不惜一切代价保证供应,而在民用这条线上,俄罗斯走的是开放灵活的路子。 俄罗斯老百姓对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需求不高,一部手机用三五年很正常,这就给 “靠进口” 留了缓冲空间。 虽然俄罗斯遭了制裁,英特尔这类西方品牌的芯片没法直接进,但能通过中国、土耳其、印度这些第三方国家的渠道走 “平行进口”,还是能一直运到俄罗斯。 现在这些进口芯片的价格比战前翻了一倍,但俄罗斯民用市场的整体需求不算大,还能消化掉这个高价,这样一来,制裁的影响就只停留在民用消费领域,虽然买电子产品贵了点,但不会动摇国家安全的根本。 在俄罗斯的规划里,“老旧” 的芯片技术不是缺点,反而是特意选的 “战略资产”,全球芯片市场里130纳米到250纳米的成熟制程芯片,大概占了六成的需求,而俄罗斯本土的产能刚好集中在这个需求大的领域。 比如 Mikron 公司现在还在生产180纳米的微控制器,这技术相当于1999年的水平,但这些芯片能广泛用在武器的传感器和工业设备的控制器上,完全能满足需求,这就是 “够用就行” 的实用主义。 还有 NM-Tech 这些公司,新建的产能也集中在这个领域,目的就是稳住自动化、电信这些工业基本盘,更重要的是,这种依赖 “老旧” 技术的做法,是在好好利用苏联留下的遗产。 俄在光学这类基础科学这块儿,有厚实的基础,这直接给了它 “走自己的路” 的信心。 比如俄罗斯说要利用苏联时期的多层膜光学技术,探索一条新的光刻技术路线,这就是靠着自己的历史优势,搞不一样的竞争方式。 在自主研发方面,俄罗斯走的是 “慢慢来” 的路子,既有实际的进展,也有长远的规划,能看出它既现实又担心未来,实际的进展就是,2024年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合作,组装出了国产350纳米光刻机。 这台机器用的是俄罗斯自己产的镜片,绕开了国外的专利,成本不算高,它专门对着小批量、精度不高的芯片生产,像军工、汽车、电力领域要用的芯片都能造,现在已经拿到实际订单了。 这说明俄罗斯搞定了基础芯片制造 “从无到有” 的事儿,守住了最基本的生产安全,不过长远的规划就有点 “理想化” 了。 俄科学院的路线图里写着,要在28年把40纳米芯片做到量产,到37年还得搞定11纳米的EUV技术,外面的专家大多不信这个规划,因为先进激光源、高纯度气体这些关键技术,俄罗斯还有很难跨过去的坎。 但这个看着不太靠谱的规划,也有它战略上的用处,主要是为了把国内研发的方向稳住,给市场打气。 这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俄罗斯在解决了眼前的芯片需求后,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巨大技术差距的担心,还有一点点渺茫的期待,说到底,俄罗斯的芯片策略就是 “清醒地做取舍”。 它没想着在所有芯片赛道上都争第一,而是通过精准分开军工和民用需求、好好利用苏联留下的技术遗产、一步一步推进研发,在技术封锁的大环境下,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哎妈呀
中国的军用芯片也是百分百自己生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