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全运会 总算是知道为啥华南F3过年不爱看春晚了,不是因为节目不行,而是因为很多节目都离南方的生活太远了,根本没有共鸣的元素。 说到团圆就是一家人吃饺子,但那是大部分北方人的习俗,南方人根本没有这样的习惯,看到这样的场景,他们自然没有代入感。 主持人年年说 “全国人民端起了热气腾腾的饺子”,小品里但凡讲到团圆,背景里总少不了一盘饺子,哪怕 2023 年春晚小品没出现饺子,相声里提的也是烧鸡,可网友早被多年的氛围洗脑了,B 站上一段十八秒全是 “饺子” 的视频都能有 400 万播放量。 中国人民大学有位老师统计过,38 年里 30 个春晚小品都有饺子,虽说没真出现过 “一起包饺子” 的台词,但架不住主持人反复念叨、后台采访总提明星赶回家包饺子,再加上地方台春晚跟着凑热闹,北京卫视让硬汉包饺子,辽视春晚巩汉林的小品结尾还是包饺子。 可华南人过年的餐桌上,哪儿有饺子的位置?广东人除夕忙着炸煎堆、油角,老辈人一边炸一边念叨 “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油角捏得像小荷包,寓意来年家财百万,蒸好的萝卜糕冒着热气,就盼着家人事业 “高升”,一家子围着这些吃食忙活,比饺子热闹多了。 再说说海南,那儿的年夜饭更是和饺子不搭边。海南人过年讲究 “无鸡不成宴”,腊月里见面都问 “过年鸡肥不”,文昌人专挑散养的土鸡做白切鸡,煮鸡的汤还要用来蒸米饭,揉成圆圆的 “饭珍”,寓意团团圆圆。 万宁人偏爱更壮实的阉鸡,除夕杀好祭拜祖先,鸡头给长辈吃代表当家,鸡爪夹给家里干活的人寓意 “抓财”,年轻学子吃鸡翅盼着展翅高飞,连鸡的每个部位都有说法。 靠海的地方还少不了海味,文昌渔民冯学琼过年就爱生煎马鲛鱼,外皮金黄酥脆,鱼肉一戳就分层,万宁人还用马鲛鱼做鱼丸,配着紫菜煮汤,鲜得掉眉毛。 临高人的年夜饭 C 位是烤乳猪,金灿灿的外皮蘸着白糖吃,那香味能飘半条街,谁还惦记饺子? 福建人的年夜饭也有自己的讲究,福州人必备佛跳墙,鲍鱼、海参、鱼翅慢炖,一盅汤熬足十几个小时,象征团圆美满;闽南人要吃红团,糯米皮裹着甜馅,印上 “福”“喜” 的花纹,蒸出来通红发亮,是过年祭祖的必备品。 去年我去福建亲戚家过年,他们端出的年菜摆了满满一桌,有太平燕、蚵仔煎,还有炸五香,长辈说这些菜每样都有说法,比如太平燕寓意平安,蚵仔煎象征子孙兴旺,从头到尾没见着饺子的影子。 不是南方人挑剔,是春晚眼里的 “年” 太单一了。除了吃的,连生活场景都透着北方味儿。小品里常有炕头、手擀面的镜头,演员一张口就是北方方言,冯巩、沈腾这些老面孔的作品里全是北方生活细节,南方观众看着根本摸不着头脑。 华南人过年的热闹劲儿春晚也没拍着:广东人吃完年夜饭要去逛花市,年桔、桃花摆得满满当当,一家人捧着鲜花散步,比在家看电视热闹;海南人年夜饭后爱 “围炉” 聊天,炉火旺象征日子红火。 福建人年初一要去拜天公,供桌上摆满糕点水果,这些场景在春晚里从来没见过。 春晚制作班底大多是北方人,南方的好节目很难上去,当年大兵的相声二审就被毙了,南方观众连个熟悉的面孔都见不着,自然提不起兴趣。 收视率最能说明问题,虽然 2025 年大湾区春晚视听率第一次突破 18%,但还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不少,而且早有说法,春晚收视率不高的城市,和不吃饺子的城市高度重合。 其实南方人对春晚不是没感情,只是受不了这种 “北方代表全国” 的敷衍。就像全运会里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过年的习俗也该各有特色。 要是春晚能多拍点广东的花市、海南的烤乳猪、福建的红团,少念叨几句饺子,别说华南 F3,整个南方观众都会买账。 毕竟过年图的是团圆热闹,不是看别人的生活凑自己的热闹,要是连桌上的吃食都对不上号,那这份 “联欢” 可不就成了自说自话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