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突然自己把家底给掀了。 他说,什么狗屁明治维新,发动机不是他们自己勤

温暖太阳 2025-11-14 22:13:00

日本前首相,突然自己把家底给掀了。 他说,什么狗屁明治维新,发动机不是他们自己勤勉,是甲午战争后从大清抢走的那两亿三千万两白银。 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愤怒,是一种冰冷的“哦,原来如此”。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是日本前首相石破茂,一个当过防卫大臣、摸过军费账本的人,他这话一出口,日本政坛直接炸了锅,右翼骂他“砸国家招牌”,但档案里的数字骗不了人。你们知道那两亿三千万两白银有多夸张吗?加上后来的“赎辽费”三千万两,总共两亿六千万两,折合成当时的日元得有三亿六千万,而日本当年全年财政收入才八千万日元,这相当于人家四年多的家底全靠抢来的。石破茂敢这么说,就是因为大藏省的老账本写得明明白白,没这笔钱,明治维新早因为缺钱卡壳了。 很多人被日本宣传骗了,觉得明治维新是他们靠勤勉拼出来的,谁能想到背后全是血债。1868年明治维新起步,看着搞新政挺热闹,实则国库空得响,废藩置县要花钱安抚旧臣,建军队要买枪炮,派使团去欧美考察一趟就花了上百万日元,抵得上当年军费的五分之一。那会儿日本全国税收加起来不够填窟窿,只能往死里加税,土地税从三斗涨到五斗,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树皮草根都被挖光了,还闹了六年灾荒,西南战争打下来更是雪上加霜。伊藤博文当年算过账,建一支英式海军得两千万日元起步,天皇都只能说“先让百姓有饭吃”,可见当时有多穷。 甲午一战,日本赌赢了,这笔赔款成了救命钱,更成了他们扩张的“启动金”。史料里写得清清楚楚,84.7%的赔款都砸进了军事,海军拿了12500万日元买军舰,陆军扩编七个师团,后来日俄战争能打赢,二战时能有那么强的军事力量,根源就在这儿。剩下的钱也没多少用在民生,3.1%投给了工业和教育,八幡制铁所靠这笔钱建起来,成了二战前日本钢铁的半壁江山,教育经费大多砸在工科,培养的全是给军火厂干活的技师,军工教授月薪三百日元还配车配房,普通小学老师却经常被欠薪。更关键的是,他们用这笔钱搞了金本位制,一下子融入世界经济,彻底摆脱了之前的穷酸样。 再看看咱们这边,那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为了凑钱,朝廷把老百姓刮得底朝天,苛捐杂税压得人喘不过气,多少家庭卖儿卖女、流离失所。凑不够就向列强借高利贷,利息高得吓人,还得抵押海关、铁路和矿权,国家命脉一步步被人掐住,半殖民地化越来越深,后面的《辛丑条约》更是雪上加霜,这都是连锁反应啊。日本却踩着咱们的苦难起飞,人均GDP十年里从20美元涨到60美元,这种“奇迹”,根本就是建立在别人的废墟上。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日本这些年一直美化这段历史,课本里把甲午战争说成“文明对野蛮的战争”,把赔款说成“正当补偿”,绝口不提掠夺的本质。几代日本人就在这种谎言里长大,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家的“骄傲”是抢来的。石破茂敢站出来戳破,确实罕见,但也说明历史真相藏不住,再厚的遮羞布也有被撕开的一天。可即便如此,日本国内还有人辩解“主要靠自己”,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才是最让人寒心的。 这段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是无数中国人的血泪。日本靠掠夺完成原始积累,却养成了“抢比赚快”的恶习,后面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都是这条歪路的延续。我们铭记这些,不是为了记仇,是为了看清真相,明白“落后就要挨打”不是一句口号。石破茂的话虽然扎心,却让更多人知道了明治维新的真实底色,那些被掩盖的历史,早晚会被世人看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97

猜你喜欢

温暖太阳

温暖太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