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刻,俄罗斯也弃权了,安理会胜负已分,特朗普送中方一句话,就在联合国安理会举手表决的前一秒,局势还是扑朔迷离,谁也没料到,俄罗斯也跟着中国一起,选择了弃权。 近期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加沙问题的决议投票,就成了全球目光的焦点,毕竟这份决议能不能通过,直接关系到后续的人道援助能不能顺畅送进加沙,更决定了加沙停火之后,重建工作到底该按什么路子走。 投票前的大半天里,局势一直没个准数。 之前美国已经放出风声,说牵头制定了一份针对加沙的 “20 点行动方案”,但中俄两国在关键问题上始终没松口。 不少观察家都在猜,这两个常任理事国会不会像过去在一些中东议题上那样投反对票,毕竟这事关加沙未来的治理权,还有背后牵扯的大国利益,谁都不想轻易妥协。 直到安理会会议厅里开始举手表决,前一秒还悬着的结果突然有了定论 , 俄罗斯居然跟中国一样,选择了弃权。 这个结果让不少人意外,要知道之前俄罗斯在类似涉及地区主导权的议题上,有时候会更直接地表达反对,这次跟着中国一起弃权,显然是经过了更周全的战略盘算。 先说说美国这份 “20 点行动方案”。 从表面上看,方案的核心诉求挺实在:第一步先确保加沙实现稳定停火,第二步就是推动当地的重建工作,听起来是想解决加沙当下的困境。 但要是把方案里的条款仔细捋一遍,就能发现不少地方都留了 “活口”,藏着实际利益的考量。 比如有一条提到要 “清理加沙地区的地下非常规通道”,明眼人都知道,这指的就是哈马斯之前修建的地下交通网络,可条款里没说清楚,到底由哪个机构来负责清理,需要调动哪些力量,清理过程中如果遇到阻力该怎么处理; 还有一条关于 “加沙边境管控”,说要建立专门的核查机制,可谁来主导核查、核查标准是什么,这些关键信息也没写明白; 更关键的是停火后的治安问题,方案里只提了要 “组建过渡期治安维护力量”,但这支力量由哪些国家派兵组成、指挥权归谁、任期多久,全都没在草案里明确,只说 “后续由相关方协商确定”, 等于把最难办的问题都推到了投票之后,先把决议过了再说。 决议通过之后,虽然文本里写着要授权国际稳定部队和一个 “加沙和平理事会” 参与后续工作,还提到要帮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重新回到加沙,为巴勒斯坦实现自决建国铺路,但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却被绕了过去:巴勒斯坦建国到底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两国方案”(也就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各自建国、和平共处)该怎么一步步推进,具体要完成哪些步骤?草案里只笼统地提了一句 “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愿望”,没半个字的实在内容。 说白了,美国这是想绕开联合国原本的多边治理机制,自己来当中东这摊事的 “导演”, 后续国际稳定部队怎么部署、加沙重建的资金怎么分配、甚至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回加沙后该怎么开展工作,估计都想按美国的思路来,联合国反而成了个走流程的 “摆设”,只负责给方案盖个 “合法” 的章。 可能有人会问,中俄选择弃权,是不是等于在这件事上让步了?其实不然,这种弃权更像是一种 “战略观望”。 中国代表在投票结束后解释立场时说,这份草案确实能为加沙的人道援助打开通道,眼下当地局势紧急,要是投了反对票,很可能会被一些国家扣上 “阻挠停火、不顾平民死活” 的帽子,反而让中国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 但草案也有明显的不足,比如在 “巴人治巴”(也就是让巴勒斯坦人自己管理自己的事务)和 “两国方案” 的落实上,说得太含糊,跟中国一直坚持的立场有差距,所以没法直接投赞成票,弃权是当下最平衡的选择。 俄罗斯代表的态度也差不多,他在发言里提到,草案最大的问题是没给联合国在加沙战后治理中明确的角色定位,而且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支持只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实质性的框架,有点像借着 “重建” 的名义变相主导加沙局势,这不符合多边主义的原则。 但同样考虑到国际社会对加沙人道援助的呼声太高,俄罗斯也不想硬扛着压力投反对票,所以最终选择跟中国保持一致。 这种弃权的好处很明显:既没给美国的方案背书,不承认其主导地位,也没堵死后续协商的空间 , 万一之后美国的计划出了问题,比如援助不到位或者治理混乱,中俄有足够的立场站出来说话;就算计划能推进,中俄也能在后续的国际协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至于被美国牵着鼻子走。 决议通过后没多久,特朗普就公开提到了中国,说 “认可中方在这次投票中的理性判断”。 特朗普这么做,更像是一种外交上的试探,想在加沙议题上拉拢一下中国的态度,为之后中美之间的其他互动留点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