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担心:上海离日本、台湾都那么近,万一中日开战,上海是不是最先挨打? 确实

非常盘点中 2025-11-26 11:33:02

不少人担心:上海离日本、台湾都那么近,万一中日开战,上海是不是最先挨打? 确实,上海最“显眼”。上海离日本冲绳直线距离才800多公里,离台湾也近,加上1937年金山卫登陆的历史,谁心里都会犯嘀咕。但现在的上海早不是当年任人拿捏的样子了,真要是开战,上海绝不可能是最先挨打的地方,更不会轻易被打垮。 先说家门口的防御网,长江口到杭州湾的滩涂下,密布着水下声呐阵列和智能水雷,海面有055驱逐舰编队常态化巡逻,空中预警机每天绕飞,形成海陆空天四位一体的感知层。 2025年上海警备区演习显示,海防部队能通过数据链,让岸基反舰导弹、舰载近防炮、民兵高炮群共享空情,连低空慢速的无人机、气球都能在10公里外拦截。 金山卫当年两个连把守的滩头,现在地下深埋着模块化工事,反登陆导弹阵地伪装成集装箱堆场,机动步兵依托地铁网络,半小时就能从市区驰援沿海任一缺口。这种“发现即摧毁”的反应速度,让偷袭登陆成为泡影。 更关键的是攻击链的前置化解,日方若想攻击上海,必先动用冲绳的嘉手纳基地、横须贺港的舰艇。但中国火箭军的东风-26导弹早已把这些目标纳入“即时打击清单”。 2025年美军评估显示,中国中远程导弹产能全开时,单日可投射千枚以上精确弹药,足以在开战首日瘫痪日本西南诸岛的所有军事设施。 想想看,日方战机还没起飞,机场跑道就被钻地弹犁平;军舰刚出港,就被卫星制导的反舰导弹锁定。这种“打源头”的能力,让上海根本不会成为首轮攻击的焦点,反而成为反制体系的指挥中枢。 再者,攻击上海的战略成本已超出任何对手的承受力。作为GDP破5万亿的经济中心,上海汇聚着全国30%的集成电路产能、1/6的人工智能算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千家。 但这不是弱点,而是“打不得”的命门。摧毁这些设施意味着与14亿人全面开战。2023年中央明确上海“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定位,其港口、高铁、数据中心早已融入战时动员体系。 举个例子,洋山港的自动化码头能在48小时内切换成军事物资集散地,长三角的汽车工厂可转产装甲车辆,这种“平战转换”能力,让上海既是防御堡垒,更是反击跳板。 历史对比最能说明问题,1937年日军敢在金山卫登陆,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没有制空权,海岸线像漏风的窗户。现在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常态化巡航,让任何外机抵近都要掂量后果。 2025年演习中,上海防空部队展示的光电干扰车,能在瞬间让来袭导弹的红外制导失效,这种“软杀伤”手段,比当年血肉筑成的防线有效百倍。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防御不再是“守滩头”,而是依托长三角的产业纵深。江苏的雷达、浙江的无人机、安徽的弹药储备,构成半径500公里的立体防护圈,上海的安全,早已绑定整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有人总盯着800公里的直线距离,却看不见背后的体系鸿沟。现代战争中,地理距离的意义正在被侦察能力、打击半径、防御层级重构。 当日本西南诸岛的军事基地在火箭军射程内,当上海的防空网能拦截巡航导弹,当攻击上海的代价等同于全面战争,任何理性的对手都不会选择这个选项。 这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基于国力、军力、体系力的现实判断。上海的安全,恰恰源于它太重要,重要到任何攻击都等同于打开潘多拉魔盒。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