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不希望中日开战的人,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我们国内的这些人,而是在日本有资产有

非常盘点中 2025-11-27 01:33:20

现在最不希望中日开战的人,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我们国内的这些人,而是在日本有资产有房产在日本长期居住的中国人。 在日本买房可不是件容易事。东京、大阪这些核心城市的房价虽比不上国内一线,但一套普通公寓的首付就得拿出几百万人民币,很多人都是掏空了在国内打拼的积蓄,再向日本银行贷上几十年的款才买下来的。 这不是危言耸听。在东京、大阪、名古屋这些华人扎堆的城市,像陈薇这样的家庭超过25万户。他们的房产证上写着“永久产权”,却敌不过战争的无常。 2025年秋天,当某中介平台挂出“池袋急售华人房产超百套”的消息时,市场早已用脚投票:新宿区一套2024年成交价8500万日元的三居室,如今报价4800万仍无人问津。“ 泡沫经济时期,我房东的爷爷在六本木的房子跌了70%,现在不过是历史重演。”在银座做了十年房产中介的老周清楚,战争对日本楼市的打击,从来不是“跌价”这么简单。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半径20公里内的房子至今无人接盘,而东京湾沿岸的高楼,正是潜在的军事目标。 更残酷的是房贷的“双向绞杀”。大阪府的数据显示,在日华人购房者中,68%选择35年以上的超长贷款,利率虽低,但本金占比高达85%。 假设一套5000万日元的房子首付1000万,贷款4000万,若房价跌到2000万,业主不仅损失全部首付,还要继续偿还余下的3000万贷款。 2024年福岛地震时,已有华人业主因房屋损毁被银行追债的案例,战时的司法系统只会更严苛。毕竟,房贷合同里从来没有“战争免责”条款。 房子之外,是饭碗的崩塌。在大阪难波中华街,90%的商铺由华人经营,从兰州拉面到物产店,货品60%依赖中国进口。2024年福岛地震引发的物流中断,让不少店铺的库存撑不过三天,战时的海上封锁只会更彻底。 经营了12年“老杨饺子馆”的杨建国还记得,2012年钓鱼岛事件时,店里的日本客人锐减八成,如今若开战,不仅客流归零,连面粉、酱油都可能断供。“去年囤了200袋东北大米,现在看来,还不够一家人吃三个月。”他苦笑着指了指后厨积灰的冰柜。 最让父母们夜不能寐的,是孩子的未来。在横滨某私立中学读初三的林小雨,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日本上学,中文读写停留在小学五年级水平。去年暑假回上海探亲,她对着国内的数学课本哭了整整三天。“如果现在转学,她连‘二次函数’都听不懂。 ”母亲周敏每天要额外花两小时教女儿中文,却不得不面对现实:一旦开战,日本的学校大概率停课,而国内的插班申请需要半年以上。 这意味着孩子可能有半年时间无学可上,甚至沦为“黑户”。日本出入国管理局的数据显示,在87万在日华人中,近15万持有留学或技能实习签证,战时的签证政策收紧,可能让他们瞬间失去合法身份。 资产的缩水更如温水煮青蛙,2025年11月,日元对人民币汇率跌破20:1,而这仅仅是开始。参照2011年核事故后日经指数三天暴跌15%的历史,战时的股市将成为财富绞肉机。在三菱UFJ银行工作的华人理财顾问王磊透露,他的客户中,63%的资产以日元持有,包括股票、年金和存款。 “最惨的是买了战争险的人,所有保单都有‘战争免责’条款,交了十几年的保费,最后可能一分都赔不了。”更致命的是外汇管制,2016年日本央行实施负利率时,已有华人尝试换汇却被限额,战时的资金冻结,将让他们的毕生积蓄彻底锁死在日元里。 这些在日华人的处境,像极了夹在磨盘间的米粒。他们拿着中国护照,却在日本交了十几年的住民税;孩子会说流利的日语,却分不清“籍贯”该填上海还是东京;微信群里转发着祖国的新闻,朋友圈却在晒镰仓的樱花。2024年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时,东京某华人协会做过调查:78%的受访者希望“祖国强大”,同时92%的人祈祷“不要打仗”。 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背后是300万平米房产、2.3万亿日元资产,以及87万个家庭的烟火气。凌晨四点的拉面店、周末的中文补习班、抽屉里的慢性病药,这些在宏大叙事中微不足道的细节,构成了他们全部的人生。 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讨论“战与和”时,在日华人正盯着房贷账单计算止损点,在物产店囤积最后一批生抽,给孩子下载国内的网课APP。他们不是不爱国,只是半生的心血都浇筑在异国的土地上;他们不是贪生怕死,只是害怕看到孩子在防空洞里哭着问“为什么不能回学校”。 这不是立场的选择,而是生活的真相。对于在两个国家之间扎根的人来说,和平从来不是口号,而是房贷扣款后还能剩下的菜钱,是孩子书包里的课本,是药箱里的降压药,是深夜加班后回家时,公寓楼下那盏永远亮着的灯。

0 阅读:0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