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马占福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战后,团部来到他家看望英雄的母亲却找不到人,经打听才知道,因为生活贫困,马占福的母亲正在沿街乞讨! 马占福出生于青海大通县一个回族家庭,那里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土地贫瘠,气候严寒。家庭成员多,父亲残疾,经济来源主要靠务农和少量畜牧。马占福从小参与劳动,初中毕业后辍学回家帮忙。1984年入伍时,青海农村正处于包产到户初期,生产力低下,许多家庭勉强维持温饱。部队生活虽艰苦,但提供稳定收入,他寄回的津贴成为家庭重要支撑。战场上,他表现出色,多次完成任务。 自卫反击战期间,老山地区战斗激烈,越军工事坚固,地形复杂。马占福所在部队负责攻克高地,面临密集火力。1987年1月7日,作战行动展开,他作为爆破手参与突击。战斗中受伤后,继续执行任务,最终牺牲。部队追记一等功,授予英雄称号。青海距离战场遥远,信息传递缓慢,家属往往需等待数月才能获知消息。 团部派员携带抚恤金和遗物前往青海慰问。到达村子后,发现房屋无人。询问村民得知,马生梅因生活压力外出乞讨。大通县经济落后,村级援助有限,家庭失去主要劳动力后,难以维持。马生梅选择西宁市区乞讨,那里人口流动大,容易获得施舍。慰问人员在街头找到她,递交物品。这件事发生在1987年冬天,当时农村贫困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烈士家属面临类似问题。 乞讨原因源于家庭结构和地域条件。马家孩子多,医疗开支大,小女儿生病需长期用药。父亲残疾无法劳作,村里虽有基本救济,但不足以覆盖全部需求。国家级贫困县资源分配有限,优抚政策虽有,但执行中存在延迟。马生梅乞讨维持生计,避免家庭彻底崩溃。这种情况在八十年代农村常见,反映出经济发展不均衡。部队慰问后,地方政府介入,提供额外支持。 后续安排包括招募马占贵入伍,他进入哥哥原部队,获得技能培训。服役期间,寄回工资改善家庭经济。退伍后,开设压面坊,利用本地市场销售面条。尝试种植蘑菇,扩大收入来源。这些举措帮助家庭逐步脱贫。大通县在2019年实现整体脱贫,体现了国家扶贫政策成效。马占贵2012年赴云南扫墓,表达家人思念。 故居建成于2019年,位于大通县,展示马占福遗物和事迹资料。吸引民众参观,传播英雄精神。类似纪念设施在全国多地出现,旨在教育后代。马家通过劳动和援助,生活稳定。马生梅夫妇婉拒扫墓资助,优先家庭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