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战斗英雄郭兴福,含泪掐死3个子女,随后与妻子一起割腕,结果没有成功,郭兴福被判处死刑,罗瑞卿一向嫉恶如仇,得知此事后,却一反常态,要求刀下留人。 郭兴福出生于1930年的山东邹平农村,家庭贫困,早年丧父,仅读过短暂私塾便开始劳作维持生计。1942年,他被国民党部队强征入伍,从事杂役。六年后,在济南战役中脱离旧军,加入人民解放军,从基层战士起步。入伍后,他逐步担任排长、副连长等职,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多场战斗,表现突出,曾获三等功。1958年从步兵学校毕业,返回南京军区某部任职二连副连长。1961年,他总结出一套注重单兵技能和战术配合的训练方式,在部队推广开来,获得一等功和二等功表彰,成为全军学习对象。1964年,他的经验被广泛传播,推动部队训练水平提升。 1967年1月下旬,郭兴福面临严峻处境,被要求次日参与特定行动。回家后发现住所已被搜查,物品散乱。妻子李淑贞与三个孩子,大儿子六岁,二儿子四岁,小女儿一岁多,生活陷入困境。晚饭后,夫妇讨论后决定结束一切。夜间,他先后结束三个孩子生命,然后划开妻子手腕和太阳穴血管,自己也如此。邻居发现异常,送医抢救,孩子未救活,大人存活。次日郭兴福被关押审讯,1970年判死刑缓期执行。罗瑞卿获悉后,认为需从宽,介入后判决改为有期徒刑。 罗瑞卿的干预基于对郭兴福过往贡献的了解,他曾高度评价其训练方法在军中的作用。郭兴福的训练强调实战适用,影响了多个军区实践。事件发生时,部队内部环境复杂,他的选择源于对家庭未来的担忧。判决调整后,他继续服刑至1977年提前释放,被安置农场劳动。同时,他坚持上访求公正。1979年,南京军区召开大会,恢复其党籍军籍,任命战术教研室副主任。回到岗位,他观察到训练变化,建议恢复旧法未被采纳。 后续工作中,郭兴福参与演练,一次因组织不当致战士受伤,接受处分。1983年以副师职离休,生活转为平静。1985年8月27日,在南京街头骑车时被卡车撞击,当场去世,享年55岁。衣兜中仅有一张罗瑞卿照片。郭兴福一生从底层起步,靠实干成为典型,却遭遇人生低谷。 郭兴福的训练方法在60年代初推广时,得到贺龙、叶剑英等认可,推动大比武活动。他的故事流传军中,提醒后人注意历史教训。事件后,李淑贞生活艰辛,但夫妇间支持未变。平反大会上,杜平政委肯定其贡献,强调冤案纠正的重要性。郭兴福离休后,常与老战友交流带兵经验,避免提及过去创伤。他的去世引发军区反思交通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