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写道:“中日外交争端持续僵持,北京全方位高强度向日本施压,逼迫日本撤回‘台湾有事’言论。继旅游、电影、水产品后,北京会否对日本重拳打出‘稀土牌’成看点。” 这个问题,从高市早苗那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出口开始,就悬在了东京的头顶上。日本企业界私下开了多少闭门会,没人知道。但有一点是实打实的:过去两个月,日本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氧化物,采购节奏明显放缓,库存却在悄悄往上堆。 可奇怪的是,中国这边,一吨没减,照常出口。 这就耐人寻味了。2010年钓鱼岛争端,中方一纸令下,对日稀土出口直接掉了七成,日本汽车厂连夜开会,松下、丰田的生产线都差点停摆。那一次,是“打了就让你疼”。可这一次,牌没出,对手反倒更紧张。 为什么? 因为真正的威慑,不是打了才叫威慑,而是你不知道它会不会打,才最怕。 日本高端制造业,85%的稀土永磁材料依赖中国。一辆新能源车,平均要用掉两公斤高性能钕铁硼磁体,全是冲着中国来的。2020年那会儿,日本进口的这类磁体,92%来自中国。这么多年过去,这个比例没降,反而因为中国产业升级,技术优势更大了。 可问题也在这儿。如果现在突然断供,日本是疼,但我们自己也得掂量。 你可能不知道,日本卖给我们的芯片制造设备里,也有中国稀土的影子。比如东京电子的刻蚀机,内部精密电机用的磁材,就是中国产的。我们一断供,他们生产受影响,反过来,咱们的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些芯片厂,扩产节奏也得跟着拖慢。 这叫什么?叫“相互嵌入”。真要动手,得算清楚账:是让日本疼一下重要,还是保证我们自己的半导体突围更重要? 所以你看,中方的反制手段,早就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了。旅游警告一出,日本酒店预订量腰斩;暂停水产品进口,福岛、北海道的渔业直接喊难;连日本电影在中国上映都悄无声息地“遇冷”。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反制,但又没踩到全面对抗的红线。 这就像下棋,你盯着对方的将,手却不急着落子。你知道这步棋能赢,但你偏不走,就让你看着,让你睡不着觉。 日本经济产业省最近召集了六十家重点企业,专门开会研究“稀土供应链安全”。他们想从澳大利亚、非洲找矿源,可现实是,矿石挖出来,还得运到中国来加工。全球90%的稀土分离提纯能力在中国,这不是建几个厂就能复制的。 更狠的是,我们不靠“禁运”,而是靠“标准”和“许可”来调节。出口什么规格、什么纯度、什么时候放行,主动权全在我们手里。这种“软控制”,比一纸禁令更持久,也更难防。 所以,稀土牌为什么还没打?不是不能打,而是没必要现在打。 留着,比打了更有用。它像一把悬着的剑,不落下来,反而让对手每时每刻都在想:今晚会不会掉下来? 这种“引而不发”的节奏,恰恰说明我们手里牌够多,底气够足。不靠一招制敌,而是步步为营,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走进困境。 如果真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那一击,必定是精准、果断、不留余地的。 但现在,显然还没到那个节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