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CEO库克抛出惊人言论,振聋发聩!他说:“我们死守中国制造,不是因为中国工厂

文人学社 2025-10-10 11:43:27

苹果CEO库克抛出惊人言论,振聋发聩!他说:“我们死守中国制造,不是因为中国工厂‘廉价’,是因为没人能替代!在美国凑不齐的精密制造工程师,中国一个省能填满几个足球场!” 早在 2015 年接受访问时,库克就曾指出,苹果将生产线设在中国,关键原因是中国拥有更多技工,美国所有技工集中起来能放进一间房间,中国的技工则需要多个橄榄球场才能容纳。 2025 年苹果公布的主要供应商名单进一步印证这一判断,中国大陆有 156 家企业入选,美国仅有 26 家,超过 80% 的主要供应商都在中国设有生产基地,从原材料到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在此扎根。 中国的工程师储备规模为这种产业聚集提供了基础。 截至 2023 年,我国工程师供给规模已达 2059.2 万人,其中制造业领域的工程师数量位居全球前列。 西南财经大学测算显示,2020 年我国新增理工科毕业生约 342.31 万人,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持续充实工程师队伍,形成稳定的供给流。 这种规模优势体现在具体生产场景中。 苹果新品量产阶段,一条生产线需要上百名掌握精密组装技术的工程师同步协作,中国的制造基地能在 72 小时内完成人员调配,而在其他国家,这样的人员集结往往需要数周。 精密制造工程师的价值更体现在技术把控上。 苹果产品的组装涉及数千个元器件,部分部件的安装精度要求达到 0.01 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七分之一。 中国工程师团队通过反复调试,将 iPhone 的组装良品率稳定在 99.5% 以上。 2024 年苹果尝试在印度工厂生产某款高端机型,因当地工程师对精密工艺的把控不足,初期良品率仅为 75%,后续不得不从中国派遣工程师团队前往支援,才将这一数据提升至 90%。 人才优势背后是完整的产业生态支撑。 以 “果链” 为代表的供应链体系,并非简单的组装环节聚集,而是涵盖了从模具开发、元器件生产到物流配送的全链条协作。 一部 iPhone 的显示屏、电池、传感器等绝大部分元器件,都能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网络中找到来源,这种近距离的产业协同,让工程师能够快速响应设计调整,最短可在 48 小时内完成零部件适配与生产线改造。 2017 年以来,苹果尝试 “中国 + 1” 产能安排,在印度和越南组装部分产品,但核心零部件仍需从中国进口,供应链的中枢地位从未改变。 中国制造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为产业输血。 职业技术院校与制造企业建立定向培养机制,富士康与全国 200 多所院校合作开设精密制造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与苹果零部件生产实训,毕业后直接进入工厂技术岗位。 企业内部的技能升级培训同样密集,仅立讯精密一家,每年就投入超 10 亿元用于工程师技能提升,覆盖从初级到高级的全层级人才。 这种校企协同与企业自主培养结合的模式,让工程师队伍始终保持技术活力。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种不可替代性。 2025 年第一季度,苹果全球营收中,有 68% 的产品由中国制造业基地生产,即便面临全球供应链调整的讨论。 苹果在华的制造投入仍在增加,仅郑州园区就新增了三条高端生产线,新增岗位中工程师占比达 35%。 行业测算显示,若将苹果核心生产环节全部迁出中国,仅工程师招聘与培训就需要至少 5 年时间,且生产成本将增加 40% 以上。 库克的 “死守” 选择,本质是对经济规律的遵循。中国制造业不仅拥有规模庞大的工程师群体,更具备人才与产业生态的深度协同能力。 从每年数百万理工科毕业生的供给,到车间里精准把控工艺的技术工人,从完整的产业链配套,到快速响应的协同机制,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 “没人能替代” 的竞争力。 这种竞争力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数十年人才培养与产业积累的必然结果,也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实践样本。

0 阅读:55

评论列表

一米阳光

一米阳光

3
2025-10-10 12:01

他没敢说中国做精密的技工工资确实便宜,是美国同岗位的六分之一吧?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