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网友拍摄到印度裔乱扔垃圾,印度女子回应很炸裂:“我把垃圾随意扔到路上,我纳税了,想扔就扔。政府雇了环卫工人,这是他们该做的工作。” 这番回应很快被当地的环保实践给出了注解,在加拿大,整洁环境从来不是某群人的专属责任,而是制度约束与全民共识共同维系的结果。 加拿大的环保管理早已形成成熟体系。 每家每户都会收到政府配发的分类垃圾桶,黑色盖子对应塑料、玻璃等难降解垃圾,绿色盖子收纳厨余、树叶等可降解垃圾,必须严格区分才能被回收。 曾有居民因绿色桶中混入小塑料盒,垃圾被工作人员当场退回,需重新分类才予接收。 垃圾桶都有专属编号,后台系统可实时追踪,连续三次分类错误会收到警告,第四次则面临垃圾清理费上涨的处罚。 这种精细化管理,让垃圾分类融入日常。 针对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同样明确。 公园内爬树会被处以 200 加元罚款,随意丢弃大件家具超出每年两次的免费处理额度,需自行联系第三方公司付费清运。 2025 年 2 月,蒙特利尔遭遇暴雪,主干道铲雪后形成三四米高的雪坝,居民需自行清理门前积雪与车辆积雪,若车辆带雪上路仅露出玻璃,还会被警察开罚单。 这些规定背后,是 “环境维护人人有责” 的清晰导向。 环卫工人的工作状态与社会定位,也与 “专属清理垃圾” 的说法形成反差。 在加拿大,清洁工属于公务员序列,归入市政工人协会,与图书馆管理员享受同等职业待遇。 普通清洁工小时工资约 30 加元,年薪可达 12 万加元,拥有完整年假与社会保险,出国度假对他们而言并不稀奇。 日常工作中,他们更多承担街道落叶吹扫、公共区域保洁等任务,而非单纯清理随意丢弃的垃圾。 公众的主动参与让环保共识落地生根。 幼儿园就开始教授孩子不随地丢弃杂物,社区里每个庭院都打理得如同花园,马路与公园鲜见烟蒂、纸屑。 非政府组织会定期发起反随意丢弃垃圾的运动,鼓励居民互相监督,遇到工厂排污超标等问题,专业人士会主动举报,推动严格执法。这种全民参与的氛围,让 “维护环境” 成为集体自觉。 当地对环保的重视早已延伸到生活细节。 膳食指南明确鼓励居民多摄入全谷物,从消费端推动可持续生活方式。 工业领域更是执行严苛标准,废气排放一旦超标,罚单金额足以让工厂倒闭,环保部门与民间力量的双重监督,让企业不敢逾越红线。 这些举措从生产到消费全链条发力,构筑起环境友好的生态。 环卫工人的工作价值还体现在应急场景中。 2025 年初的暴雪灾害中,市政清洁团队用铲车开辟主干道通道,而居民则主动清理自家门前积雪与车辆积雪,有人调侃 “铲雪铲到患上抑郁”,却仍坚持完成分内责任。 这种协作模式,让公共服务与个人义务形成互补,而非对立。 社区层面的环保活动持续深化共识。 温哥华每年举办 “街区清洁日”,居民自发组队清理街角垃圾、补种绿植;多伦多的环保组织定期走进学校,通过垃圾分类小游戏、旧物改造手工课,强化青少年的环保认知。 这些活动让 “环境共同体” 的理念代代传承。 在加拿大的实践中,纳税带来的是公共服务的保障,而非随意破坏规则的权利。环卫工人的职业尊严源于社会认可,而非被定义为 “垃圾清理者”。 整洁环境的背后,是制度的细致规范、职业的平等尊重,更是每一个人的主动担当。 这种由制度到意识的环保建设,让 “人人为环境负责” 成为常态。它不是靠严苛惩罚强制推行,而是通过清晰规则、平等对待与持续教育,让维护环境成为生活本能。 当每一个人都主动拾起身边的垃圾、做好分类,环卫工人便能更好发挥公共服务价值,整洁的环境也才能长久维系。
印度还看不上中方?印度官员访韩后,当着全世界的面喊出一句话:不想当下一个中国?印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