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元的东西,医院卖2200元被举报后马上降低一千多 这事不是传说,是江苏盐城黄先生实实在在的遭遇。2024年7月,他因车祸腿部骨折,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做了手术,光术后安装的外固定支架耗材就花了18590元。这笔钱压得他喘不过气,更让他愤怒的是,出院后一个偶然发现,揭开了价格背后的猫腻。 黄先生在家休养时,想给支架换个配件,顺手查了下所用耗材的型号——苏州爱得科技的针杆夹。这一查他惊得差点坐起来:医疗器械销售公司报的价才140多元,可医院收费单上明明白白写着2200元。他赶紧核对其他耗材,更心凉了半截:42元的不锈钢骨牵引针,医院卖483元;100多元的连接杆,医院收800多元。所有耗材都是同厂家、同型号、同编码,价格却差了十几倍。“当时拿着收费单手都抖了,手术总费用近8万,光这些耗材就占了四分之一,这哪是治病,简直是抢钱!”黄先生提起这事声音还发颤。 他第一时间找医院讨说法,得到的回应让他更窝火。院方说他“购买渠道不对”,声称医疗器械原则上不允许网售,医院是按医保局阳光采购平台的统一定价收费,自己没有定价权。可这番说辞刚落地,黄先生就发现,医院小程序上的针杆夹价格悄悄降到了895元。“没有定价权怎么能自己调价?说渠道不对,难道阳光采购的货就该贵十几倍?”黄先生没妥协,直接向监管部门举报。 更离奇的是,举报没过几天,有个自称器械商的人找上门,要塞给他一个红包,说“这事好商量”。黄先生当场拒绝,把对方的话录了音。这举动让他越发确定,高价背后藏着见不得光的利益链。其实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宁夏人民医院去年至今就因多收费、重复收费三次被罚,单次罚没金额最高达190万元 ,可见医疗收费乱象早有苗头。 现在江苏省医保局已经介入调查,厂家也说在核实处理,但黄先生心里的疙瘩解不开。他算了笔账,一套耗材医院收18590元,从销售公司买只要1800元,中间的差价去哪儿了?阳光采购平台本应是“挤水分”的渠道,怎么反倒成了“加价器”?这些问题没人给出明确答案。 国家从2018年就推行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改革,确实压降了不少价格水分,但黄先生的经历说明,改革还没触达所有角落。医院把责任推给医保局,医保局说价格是企业申报的,层层推诿之下,埋单的还是普通患者。更让人无奈的是,患者就医时根本没机会选择耗材渠道,只能被动接受医院的定价,发现问题后维权还要面对各种借口。 140元到2200元的差价,降下去的是数字,没说清的是猫腻。医院那句“渠道不对”,根本掩盖不了价格体系里的漏洞。如果阳光采购真的透明,怎么会出现十几倍的价差?如果没有定价权,又怎能随意调低价格?这种“举报就降价”的操作,更像是心虚后的临时补救,而非真正的规范整改。 这事从来不是黄先生一个人的遭遇,而是关乎无数患者的民生大事。医疗费用的每一分钱都连着老百姓的安全感,容不得半点猫腻。当“救死扶伤”的地方出现天价耗材,消耗的不仅是患者的金钱,更是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那些没被发现的“高价耗材”还有多少?阳光采购的“阳光”何时能真正照进每一个收费环节?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