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坛这两天突然炸出一个大瓜,前首相石破茂在接受《每日新闻》采访时放话说,明治维新的发动机不是自家勤勉而是甲午战争后从清政府掠来的二亿三千万两白银,消息一出日本舆论有点懵圈,中国网友却觉得这番自爆既罕见又扎心. 拆开看,石破的逻辑并不复杂——十九世纪末日本国内粮价飞涨煤铁紧缺,政府却敢硬刚清军,原因就是他们赌赢了赔款,按照东京大学史料库的账本,那笔巨款相当于当时日本六年财政收入,银子一入账,造船厂连夜冒烟,军国路线就此提速. 有意思的是,石破茂这番话,戳中的何止是明治维新的遮羞布,更是日本百年来说惯了的“自我美化”套路。多少年来,日本主流叙事里,明治维新都是“励精图治”的典范,是“小国逆袭”的神话,课本里写满了维新志士的热血与智慧,却把最关键的“原始资本”来源藏得严严实实。就像一个靠偷来的钱发家的暴发户,转头就吹嘘自己全凭勤劳肯干,把赃款洗白成“奋斗所得”,想想都觉得讽刺。 日本舆论的“懵圈”其实不难理解。长期以来,他们习惯了回避历史里的“灰色地带”,对于甲午战争,更多是强调“军事胜利”的荣光,对于赔款的去向,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包装成“国家建设的必要资金”。石破茂作为前首相,相当于在自家的“光荣史”上划开了一道口子,让藏在里面的掠夺本质露了出来,这种“自揭老底”的操作,自然让习惯了滤镜的日本人一时难以接受。 但对中国网友来说,这份“扎心”里,藏着太多未愈合的历史伤痕。二亿三千万两白银,可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那是晚清百姓勒紧裤腰带缴的赋税,是无数家庭卖儿鬻女凑的赔款,是本可用来整顿海防、发展实业的救命钱。而这些被抢走的血汗钱,却成了日本崛起的“燃料”:造船厂拔地而起,枪炮弹药源源不断,军国主义的野心在金钱的滋养下疯狂膨胀。短短几十年后,日本就拿着用这笔钱打造的武器,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制造了更大的灾难,这层层叠加的伤害,怎么能不让人痛心? 更值得深思的是,石破茂的“实话实说”,在日本政坛其实是少数派的声音。绝大多数时候,日本对这段侵略历史的态度,要么是模糊化处理,要么是刻意淡化。教科书里把“侵略”改成“进出”,政客们年年参拜靖国神社,甚至有人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这种对历史的逃避,本质上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石破茂的言论之所以罕见,就是因为它打破了这种“集体沉默”,让人们看到,即便在日本内部,也有人愿意正视历史的真相。 可话说回来,就算有人揭开了遮羞布,也不代表日本就能彻底正视历史。毕竟,这笔赔款带来的“红利”,早已渗透到日本的方方面面——从东京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到当年飞速发展的制造业,再到后来的经济腾飞,都能找到这笔掠夺财富的影子。承认明治维新的“发动机”是赔款,就等于承认日本的近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带着不光彩的“原罪”,这对很多日本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精神冲击。 但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因为刻意回避就消失。二亿三千万两白银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屈辱,是一个民族的伤痛,更是侵略者无法抹去的罪证。石破茂的话,与其说是“自爆”,不如说是给所有被历史蒙蔽的人提了个醒:任何靠掠夺和侵略得来的“繁荣”,都注定是不牢固的,也永远无法洗白其背后的血腥与肮脏。 我们不是要抱着历史仇恨不放,但也绝不能忘记历史的真相。忘记过去的苦难,就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纵容侵略者的逃避,就是对正义的亵渎。石破茂的罕见发言,或许能成为一个契机,让更多人看清日本近代化的真实底色,也让我们更加明白,只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