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节目里,新加坡嘉宾刚说完“我们不喜欢中国”,主持人就笑着接一句:“白男也喜欢你们,跪着就行。”一句话,把“讨好”打回原形。 最近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的聊天截图,把亚洲邻国对中国的复杂态度展现得非常直接:他们既有距离感,又离不开中国,这种矛盾不是单纯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情感和现实的拉扯。 有一种力量在让他们想保持距离,这种情绪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比如马来西亚的一些商家会说,和中国游客打交道时总觉得有点文化隔阂,泰国的年轻人担心中国文化影响太深,会让本土特色被冲淡。 越南对这种情绪的表达更直白,有越南年轻人毫不讳言自己 “不喜欢中国”,在韩国,很多人则陷入两难:一方面热衷于追看中国古装剧,另一方面又对文化归属问题感到别扭,态度十分矛盾。 最典型的是新加坡,一名代表在西方媒体上发言时,刻意拉开与中国的距离,看似是在“表态”,其实是一种迎合,也是一种求生策略,这种心理上的防备是真实存在的。 但与此同时,还有一股更强的力量把他们重新拉回来,利益,它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依赖,新加坡是最典型的例子,嘴上强调要保持距离,行动上却最积极。 2024年新加坡对华投资增长8%,已连续十一年稳居中国最大外资来源国,原因很直白,新加坡GDP有六成依赖转口贸易,而这些贸易中四成以上的货物,都和中美之间的商贸往来紧密挂钩,自然要稳固对华合作。 这种“现实牵引”在民间更明显,疫情前,中国游客一到,马来西亚餐馆的营业额能翻几倍,中国企业修建的高速公路,让当地人从机场到市区的时间减半。 中企援建的高铁,让泰国人回家不用再坐一整天的车,每当灾难来临,中国往往是第一批伸出援手的国家,韩国也一样,许多中小企业的出口订单有六成都来自中国。 一旦失去中国市场,公司就得裁员、甚至关门,放眼整个亚洲,产业链早已深度绑定,中国是难以替代的一环,所以这些国家的真实处境,就是在“情感疏远”和“经济依赖”之间来回摇摆。 越南那位年轻人的话极具代表性,他虽然对中国没好感,却不得不承认核心事实:没有中国,亚洲在对抗西方偏见时会更被动,当下所有人都在这种微妙的平衡中试探摸索。 新加坡的过往经历也印证,一味讨好西方根本换不来真正的安全,之前一档美国节目里,嘉宾对亚洲食物满脸不屑、言语轻蔑,完全没顾及文化尊重,这事还引发了不少媒体的批评指责。 更现实的情况是,美国直接对新加坡商品加征一成关税,压根没顾及新加坡对美商品已实行二十多年零关税,还累积了约 300 亿美元贸易逆差的事。 李显龙随后在4月公开提醒:稳定的时代已经结束,单靠迎合某一方不再能保证安全,面对中美博弈,过去那种“两边都不得罪”的平衡策略已经行不通。 最终,小国的选择不取决于喜欢谁,而是如何在复杂格局中活得更好,情感可以模糊,但利益最清楚。 对这些国家而言,真正走得通的路从不是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纠结不已,而是借着多边合作的联动力量,加上区域内的协同配合,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安全空间,这样才更稳妥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