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专家罗健夫,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去世后,医生根据他的遗愿解

淡墨江南 2025-11-09 17:12:01

航天专家罗健夫,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仅仅只有4个月的时间,去世后,医生根据他的遗愿解剖他的遗体时才发现,他的体内竟布满了肿瘤! 八二年的六月十六号,西安一家医院的解剖室里格外肃穆,一场意义非凡的遗体解剖正在进行,47岁的科学家罗健夫,遵从自己生前立下的遗嘱,将遗体无偿捐献出来,用于医学研究。 医生切开他胸腔的那一刻,全场瞬间安静后满是震惊:一颗比心脏还大的肿瘤,几乎占满了他的胸腔,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医学解剖,而是一位科学家以生命为赌注,为科研与医学留下的沉重又珍贵的见证。 要理解罗健夫的一生必须回到十年前,1972年中国启动“长城一号”图形发生器的研制,这是国内第一台用于科学绘图和工程设计的计算设备,意义重大。 原本从事核物理研究的罗健夫,主动申请参与项目,从零开始学习电子学、机械设计和自动控制,他白天工作,晚上钻研资料,靠自学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 当时科研条件极差,实验设备简陋,零部件稀缺,罗健夫把办公室当宿舍,几块木板拼成床,饿了就啃冷馒头,他宁可省下吃饭的钱去买零件,甚至亲自跑到废品站淘旧电子元件。 别人休息时,他拿算盘推算数据,记录密密麻麻,所有生活资源都被他压缩到最低,只为了让机器早日运转,长期的劳累让身体开始出现问题。 1980年前后他开始出现胸痛、咳血、发烧等症状,医生多次发来体检通知,他都悄悄藏起来,不让家人和同事知道。 为了不耽误研究进度,罗健夫刻意隐瞒病情,胸口疼得受不了,他就用牙刷柄顶住来止疼,发起烧来就用热水袋压着身体降温,每一次难以忍受的疼痛,都被他强忍着扛了过去,只为能多投入一小时在研究上。 1982年初,他在工作时突然倒地,被送医后才确诊为晚期肺癌,医生告诉他如果能早半年治疗,也许能多活两年。 那时“长城一号”已经进入最后调试阶段,他在病床上仍坚持工作,止痛药从每天一片变成每小时一片,化疗让他的手不停颤抖,但他仍用颤抖的手修改图纸、标注参数。 临终前他写下两份遗嘱,第一份是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希望医生能从自己的病变中找到癌症的规律,那颗巨大的肿瘤不再只是个人的痛苦,而成为宝贵的病理样本,为医学提供研究依据。 第二份遗嘱是把家里仅有的300元存款全部捐给研究所,要求用于为年轻科研人员买书,他一生节俭,衣服补了又补,家里的灯罩是用纸糊的,却把最后的钱留给科研。 这笔微不足道的捐款,反映了他最朴素的信念,知识和科研必须传承,1983年,罗健夫被追授为“全国劳动模范”,他在“长城一号”研究报告上的署名排在最后,却用生命完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那台设备成为中国计算机图形技术的起点,也凝结着他最后的心血,罗健夫没有留下宏大的宣言,也没有把自己塑造成英雄。 他只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用行动证明了科研人员的责任,他的身体在病痛中崩溃,但精神却留在了那台机器和那批后来者的手中。 他的人生不是一段被浪漫化的传奇,而是一个科学家在时代夹缝中真实的坚持,他以普通人的身份,完成了超出常人的付出,他的生命终止在1982年那个夏天,但他的名字已经写进了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 (信源: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罗健夫: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

0 阅读:4
淡墨江南

淡墨江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