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这三位名人,儿时以为是英雄,长大后才知道他们已坏到骨子里

陌闻上下五千年 2024-06-17 06:57:19

前言

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所处环境以及观念的变化,很多人们认为是好人的人也会变成为“坏人”,这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更存在于史书中。

很多被人们耳熟能详的人仅仅只是因为一件事做得好而受到人们的赞誉,然而实际上纵观这些人的一生,他们属实算不上是什么好人,历史上这种类型的名人都有谁呢?

一、获罪被免官的匡衡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因为教育孩子努力学习的效果非常好,所以从古至今都会被父母当做励志故事讲给自家孩子听。

这个故事讲的就是西汉时期一个家境贫寒但是酷爱学习的孩子匡衡,他家因为太穷了连灯都点不起,于是匡衡为了在晚上还能读书就凿穿了墙壁,借用透过来的邻居家的灯光争分夺秒读书,最终非常有出息做了丞相。

尽管这是一个野史记载的古故事,真实性不明确,但是它激励了从古至今不知道多少人发奋读书,然而历史上的匡衡在个人形象上和故事中的却相差甚远。

在真正的西汉历史上,匡衡确实出身贫寒,靠着勤工俭学支持自己读书,最终成为了经学大师,还被召入朝廷为官,甚至最后当了丞相还被封侯。

但是这仅仅只是匡衡在功成名就之前的表现罢了,匡衡出身寒微,对于庞大的权力财富没有什么抵御能力,因此在当了大官之后就开始被欲望腐化。

尽管皇帝对他赏赐相当丰厚,但是匡衡仍旧贪得无厌得陇望蜀,他在被封为乐安侯之后是有属于自己的侯国的,乐安侯国有多达三十一万亩土地。

然而匡衡却还想占有更多土地,于是他就凭借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利用当地的郡图边界划分有错,在皇帝不知道的情况下私自扩大了四万多亩封地!

不仅如此,匡衡还仗着自己位高权重纵容自己的儿子们违法犯罪,他的长子匡昌喝醉之后发狂杀了人,因此被逮捕进了监狱听候发落。

匡衡的另一个儿子知道这件事之后竟然直接毫无顾忌地号召了一群狐朋狗友去劫狱营救兄长,这种目无法度的行为当然被人告到了皇帝面前。

而当时匡衡非法侵占国家土地的事情也被捅到了皇帝面前,匡衡还没应付过来这件事就又被儿子们坑了,自然也就没什么好果子吃。

在此之后,匡衡被罢免官职恢复平民的身份遣返回乡,最终在家乡郁郁而终。

匡衡给皇帝的谏言中不乏整顿吏治加强法度、削减奢靡浪费、任用贤能疏远小人这样的建议,但是他自己却一项都没做到,可见不过是嘴上说说罢了。

二、忘记初心的李绅

唐朝是是个发展的巅峰时期,不仅有各种瑰丽的诗歌流传下来,还有很多表现了当时民生状况的诗歌被后人们熟知,李绅的两首《悯农》就是其中翘楚。

相信没有中国人会没听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生动形象地将农民在烈日下还要劳作种地的辛苦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对作者怜悯农民辛苦可怜的心情感同身受。

但是这首诗实际上是李绅在发迹之前所写的,他当时也不过是一个平民,因此能对农民的辛苦感到同情,然而在发迹之后,李绅就完全忘记初心了。

当了官之后,李绅开始变得花天酒地、豪奢无度,甚至对百姓也逐渐失去了怜悯之心,变成了一个人人畏惧、人人唾骂的残暴酷吏。

相传当时李绅每用一餐就能花费几百甚至上万贯的钱财,这在平民家甚至可能是一年都赚不到的巨额钱财,却就随便被李绅挥霍出去了。

仅仅是这样也还好,毕竟花的是他自己的钱,但是他作为地方长官的时候对自己治下百姓的磨难还漠不关心就是很大的问题了,在百姓遭受灾难纷纷逃亡的时候,李绅却在在一掷千金享受生活。

他这样的做法甚至连同时代的著名诗人们都非常鄙夷批判,刘禹锡甚至专门写了一首《赠李司空妓》来讽刺李绅的奢侈糜烂生活。

不仅如此,有了社会地位之后,李绅还利用自己的地位反过来欺凌从前的熟人们,这让他在熟人之间的口碑也相当差。

当年他发迹之前曾经认一位同姓人士为叔叔,然而在他发迹之后,这个叔叔有事要求他,李绅反而开始摆架子,等人家自称孙子了才肯答应帮人办事。

而李绅这样淫威霸道的报应也在他死后作用到了他后代身上,因为李绅被认定为“酷吏”,因此死后被削爵是少不了的,他的子孙后代也受到牵连不得入朝为官,可以说爽了他一个人却害了一整个家族。

三、两面三刀的沈括

北宋时期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位科学家,那就是创作了《梦溪笔谈》的沈括,他可以说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又一个丰碑。

尽管对于古人来说,沈括总结出来的科学和技术不算很有用,但是对于后人乃至全世界来说,他的著作都是相当有重要意义的。

人们印象中的沈括一般是一个沉稳的学问家,在研究科学上非常有钻研精神,但是在仕途上却坎坷不断,被一贬再贬最终抑郁而终。

但是实际上,沈括的为人和他的成就毫无关系,后人认为沈括实际上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墙头草,甚至是一个叛徒。

沈括在朝廷当官的时候正值王安石开始施行变法,对于王安石的新法,沈括也是非常赞成的,成为了鼎力支持变法的新党中的一员。

但是这场变法却并不顺利,随着新法面对的阻碍越来越大,宋神宗也逐渐动摇了,最终放弃了变法,王安石也罢相回到了家乡。

在此之后,之前的那些新党人士们被旧党冠以各种罪名清算,这是沈括也害怕了,于是开始在奏折中改口对自己之前的建议进行修改。

但是他的行为还是没有被旧党放过,反而成为了弹劾他最有力的证据,沈括也因此遭到了贬黜。

不仅如此,沈括在变法期间和支持旧党的苏轼有嫌隙,而变法失败之后,苏轼反而开始为新党说话,这让沈括感到非常不满,于是就收集了苏轼的作品,并将苏轼对朝廷的怨言进行了标注,然后交到了宋神宗手上。

于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就在沈括的间接引导下爆发了,苏轼被狠狠贬黜,而背后作祟的沈括也因为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被后人批评。

结语

以上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转变都和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可见利益是一个多么具有诱惑力的东西,可以将一个个正直的人变得面目全非。

但是人们又不可能放弃追求利益,因此就要向那些面对利益仍旧能坚守本心的人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美德。

0 阅读:1

陌闻上下五千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