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位军人在部队接受领导检查工作时,领导突然发现这位士兵的额头上有一块长长的刀疤,领导连忙询问他刀疤是怎么来的,在这情急之下,这位军人向领导透露了一个隐藏了6年之久的秘密。(信息来源:2008年08月01日浙江在线——一块伤疤揭出一个好汉记驻浙某部修理连卢加胜)2007年,一切如常,部队的例行检查中,一位名叫卢加胜的普通士兵站在队列里,憨厚低调,并不起眼,直到白吕政委犀利的目光,落在他额头那道约莫五厘米长的疤痕上,老政委久经沙场,一眼便知这绝非寻常磕碰,神色也严肃起来:“小卢,你这额头是怎么回事?”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像块石头砸进了卢加胜平静的心湖,六年了,整整六年,他像守护传家宝一样守着这个秘密,谁知今天却被一眼看穿,面对政委的坚持和追问,卢加胜内心天人交战,最终,他长叹一口气,决定不再隐瞒。故事,还得从2001年那个春节说起,2月11日,年味儿还没散尽,卢加胜踏上了返程归队的K148次列车,那时的他,额头光洁,青春洋溢,哪里会想到,一场生死考验正悄然逼近。列车行至中途,平静被骤然打破,一群歹徒手持明晃晃的砍刀,如饿狼般闯入车厢,厉声呵斥,威逼乘客交出财物,刹那间,哭喊声与惊叫声交织在一起,惊慌失措的乘警一眼瞅见身着军装的卢加胜,仿若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赶忙上前请求援助。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责任,卢加胜没有半点犹豫,当即振臂一呼,迅速召集了车上同是休假归队的23名战友,一群年轻的军人,就这样赤手空拳,义无反顾地冲向了被歹徒控制的车厢。车厢内,空气几乎凝固,七十多个歹徒正耀武扬威,乘客们蜷缩在座位上,瑟瑟发抖,面对数倍于己的亡命之徒,卢加胜却异常冷静。他迅速确认乘警已悄悄联系了前方车站的警方,随即果断制定了作战计划,分头行动,多点突击,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都给我住手!”卢加胜一声怒吼,如平地惊雷,战斗瞬间打响,没有武器,他们就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人数不占优,他们就凭着过硬的军事素养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与歹徒殊死搏斗。卢加胜身先士卒,冲在最前,混乱中,刀光过处,他的腿部、胳膊都见了红,额头更是被狠狠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口子,鲜血汩汩直流,瞬间染红了半张脸,可他顾不上这些,依旧死死缠住歹徒,为战友和乘客争取时间。这场力量悬殊的搏斗,一直持续到列车抵达武昌站,当警察冲上列车,将所有歹徒一举制服时,车厢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哭泣的欢呼,而卢加胜,在确认所有乘客都安然无恙后,紧绷的神经一松,再也支撑不住,因失血过多,一头栽倒在站台上。医院里,他昏迷了整整十天,醒来后,面对近八千元的医药费,这个硬汉子咬咬牙,自己掏腰包付清,便执意带着未愈的伤痛返回了部队,从此,那道额头上的疤痕,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每逢阴雨天便隐隐作痛,但他从不声张,默默忍受。K148次列车上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搏斗,那位不知名的英雄,成了媒体和部队苦苦寻找的对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解放军报》等数十家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试图找到这位“无名英雄”。可卢加胜呢,他一直缄默不语,哪怕因此错失两次难得的提干机会,他也未曾站出来说出“那个人是我”这样的话。卢加胜后来才道出原委:“我就是怕因为这事儿受什么特殊照顾,当兵的,见义勇为不就是该做的吗?有啥好显摆的,”话糙理不糙,实在得让人心头一热。除了部队的工作,卢加胜心里还装着家乡的父老,他每年都雷打不动地给家乡的五保户寄钱,还出资帮村里修路,他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一个军人的责任与担当,不声不响,却掷地有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外人眼中的英雄,在妻子陶英的口中,却成了个“骗子”,“他算不上个体贴的丈夫,也不是个称职的爹……”陶英的话里,多少有些埋怨,却也藏着旁人不易察觉的理解和心疼。据悉,卢加胜和妻子订立了一份独出心裁的“家庭约定”,此约定的期限长达九十载,约定内容言简意赅,他全身心投入事业,而妻子则全力给予后方支援,并肩负起家庭照料的全部责任,这份约定,既似一种温馨的责任分担,又仿佛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人生妥协。正因这份"协议",卢加胜与家人的重要时刻屡屡擦肩而过,祖母永别人世时,他未能送上最后一程,母亲躺在手术台上时,他无法在身旁守候,女儿刚刚呱呱坠地时,他未能第一时间感受那份温暖。这些错过的时光,如同细密的针脚,在他心上缝出了看不见的伤痕,尽管外表沉默不语,内心深处他却始终怀抱一个念想,待到转业之日,必当倾尽全力,补偿那些亏欠家人的岁月流光。卢加胜,一个平凡的士兵,一个不平凡的英雄,他用六年的沉默守护了一份军人的纯粹,用行动践行了“职责所在,不必夸耀”的诺言,或许,真正的英雄,恰恰就像卢加胜这样,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用平凡的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伟大,他们的“不声张”,本身就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