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收复外蒙的徐树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何会被冯玉祥所杀?

雪柳谈过去 2024-07-03 18:17:37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徐树铮收复外蒙,却被冯玉祥所杀,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925年冬天,徐树铮怀着复杂的情感和雄心勃勃的计划回到了祖国,他计划联合其他军阀一起扳倒冯玉祥,重塑北方政治版图。

可是冯玉祥并不是等闲之辈,他派遣手下前往徐树铮离开北京的必经之地,开枪杀害了这位皖系军阀的大佬。

徐树铮最出名的功绩是什么?为何冯玉祥非要杀了他不可?

徐树铮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他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塾师家庭,自幼便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精通经书,本应是一位有望功名的读书人。

然而,正值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外国列强入侵,国家面临着空前的危机,这种局面深深触动了徐树铮的心灵,使他逐渐觉醒并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国家的命运负起更大的责任,他决定不再追求传统的功名利禄,而是投身到可以为国家谋求复兴的实际行动中去。

他的家人多次劝阻,希望他能够安享平静的读书生活,不要卷入动荡的时局中去。然而,他心怀天下,坚定地选择了投笔从戎的道路。

徐树铮参军后,他的第一次投靠对象是袁世凯。当时,袁世凯作为清朝末年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人物,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权力,徐树铮怀着对国家前途的远大愿景和个人雄心,希望能够在袁世凯的旗下为国效力。

然而,命运却是变化无常的。由于一系列的阴差阳错,袁世凯并未能够及时重用徐树铮,使得徐树铮的投奔计划未能如愿。在这种情况下,徐树铮开始寻找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这时,徐树铮的才智引起了段祺瑞的注意,当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双方彼此之间就有了一种奇特的默契和互动,仿佛旧识重逢般默契。

段祺瑞很快意识到徐树铮的才干和决策能力,徐树铮不仅深谙军事战略,还在政治策略和运筹帷幄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

他敏锐地把握时局,善于解析复杂的政治局势,并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这些优秀的表现使得他很快就成为了段祺瑞心中的重要人选,逐渐在段祺瑞身边崭露头角,成为他的亲信和得力助手。

辛亥革命期间,徐树铮积极参与了推翻清朝皇帝的行动,支持了民主共和的兴起,在政治上帮助段祺瑞巩固了权力,在军事策略上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树铮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洪宪帝制和张勋复辟的时期,他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不仅协助段祺瑞应对政治上的挑战,还在军事行动中指挥了一系列关键的军事操作,保障了北洋政权的稳定和段祺瑞的统治。

在与冯国璋的斗争中,徐树铮巧妙地利用军事力量,通过引奉军入关的策略,有效地削弱了冯国璋在北方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了皖系的地位。

掌权之后,他的政治手腕和组织能力使得他能够有效地调节各方利益,维护北洋政权的整体稳定,在政治交涉和外交谈判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被视为北洋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如果仅仅是这些,那么徐树铮就只是一个军阀头子,他有哪些其他的贡献?具体做了什么?

徐树铮收复外蒙,被孙中山誉为民族英雄,却被冯玉祥所杀。

清朝灭亡后,外蒙古趁着中原各军阀混战之机,脱离了中国,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外蒙古选择了自治的形式,成为名义上属于中华民国的“属国”。

中华民国政府虽然在名义上享有宗主权,但实际上无法有效行使对外蒙古的实际统治和控制,只能采取一种暂时性的默许态度。

这种情况何时发生了转变?与徐树铮有何关系?

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也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年,苏俄政府发布了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外蒙古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反应。

外蒙古的王公和喇嘛们对苏俄的这一决定感到十分惶恐,在长期依赖俄国支持的情况下,他们深怕一旦失去俄国的后盾,中华民国政府可能会趁机派军强行收回外蒙古,重新将其纳入中国统治之下。

面对这种紧张局势,外蒙古的领导层开始重新评估当地的政治立场。

为了维护自身的自治地位和权益,外蒙古王公和喇嘛们做出了战略性的决定,决定暂时撤销之前宣布的自治状态,表达回归中国的意愿。

可是这时日本横插一脚,指使了间谍秘密与一些野心勃勃的蒙古上层阶级进行联系,这些反对派力图利用外部势力来阻止外蒙古回归中国,以维护其在地方上的政治利益和影响力。

外蒙古内部意见也没有完全统一,王公和喇嘛之间的对立和争斗,使得外蒙古内部关于撤销自治的讨论和决策变得极为复杂和困难。

中华民国政府在这一过程中试图通过外交和协商来促成撤销自治的顺利进行,但面对内部的复杂局势和外部势力的干预,其实际操作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因此段祺瑞决定快刀斩乱麻,派遣徐树铮率领军队进入外蒙古,采取果断的武力行动,以强制促成外蒙古的自治撤销。

对于徐树铮而言,领导军队进入外蒙古的任务是他乐意接受的,他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外蒙古的问题,并且在多个场合表达了他对于外蒙古归属的战略思考和政治立场。

甚至在1917年,徐树铮未雨绸缪,在驻屯西北地区期间,积极推动军事力量的部署和建设,组织了大量的军事训练和演习,培养了一批精锐部队。

他还利用自身的情报网络,派遣间谍搜集关于外蒙古各种情报信息,更清楚地了解外蒙古的内部情况和地方政治的复杂性,为未来制定策略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因此当北洋政府的命令下达后,徐树铮立即展开对外蒙当局的施压行动,以强硬和威胁的方式表达他的要求,并且留下最后期限。

外蒙古高层心惊胆战,迅速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无条件请求撤治外蒙地区,以避免更大的冲突和损失。少数忠于原沙俄势力的白俄部队展开了顽抗,但被迅速击溃和镇压。

1918年11月17日,外蒙古宣告回归中国,徐树铮作为军事统帅和政治家的杰出领导力和决策能力尽显无疑,连孙中山都赞扬他为民族英雄,“当代班超”。

徐树铮名气这么大,为何冯玉祥要杀他呢?两人之间有怎样的恩怨情仇?

徐树铮收复外蒙古,孙中山高度赞扬,冯玉祥却一心要杀他。

冯玉祥和段祺瑞过去都是袁世凯的部下,但是因为军阀间的竞争关系,两人的关系不佳,因此作为段祺瑞心腹的徐树铮自然也要和他站在同一阵营。

难道冯玉祥仅仅因为利益因素而要杀徐树铮吗?其中是否有隐情?

作为北洋政府内部的强大势力,冯玉祥与段祺瑞一直面和心不和,甚至两人还打过仗,只不过没有彻底撕破脸皮,还留着一丝情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格局的变化,段祺瑞失去了北洋政府的控制权和影响力,在这个转变的背景下,徐树铮开始积极谋划与张作霖、孙传芳联合,以对抗当时的主要对手冯玉祥。

随着徐树铮的政治计划逐步展开,他开始利用张作霖和孙传芳的力量,希望在北方重新确立段祺瑞的总统地位。

这一过程中,他的策略性安排和军事行动逐渐显露出对冯玉祥的直接挑战,冯玉祥作为北方的主要军阀之一,对这种威胁自然感到异常愤怒和不安。

另外一个促使冯玉祥杀害徐树铮的关键诱因是杀亲之仇。

1918年6月,冯玉祥的舅父陆建章故意挑衅,公开指责徐树铮的军事决策和管理能力,随后摩擦迅速升级,徐树铮亲自动手,实施了对陆建章的“击毙”行动。

杀了人以后,徐树铮随意捏造了一个证据,段祺瑞选择了不予过多追究的立场,轻轻放过了这名亲信,冯玉祥被逼无奈,只能咽下这口气。

要知道陆建章在冯玉祥的政治生涯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提拔和支持对于冯玉祥的崛起至关重要,陆建章还救过冯玉祥的命。

他们之间的这些交集和情感纽带,使得他们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上级与部下、提拔与被提拔的关系。

陆建章的支持和救命之恩深深地影响了冯玉祥的人生和政治生涯,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对陆建章的感情和依赖。

然而,徐树铮的行动彻底改变了这一切,他对陆建章的暗杀是对冯玉祥的直接挑战,更是对冯玉祥个人和家族荣誉的侮辱。

这一事件导致了冯玉祥对徐树铮的极度敌视和深刻仇恨,因为他失去了一位重要的政治支持者和亲人,这种背叛和暗杀行为深深触动了他的私人情感和尊严。

两个因素叠加之下,冯玉祥决定对徐树铮动手。1925年12月30日,冯玉祥得知徐树铮即将离开京城的消息,立即指示手下的亲信张之江采取行动。

因为有内应通风报信,张之江带领部下在廊坊成功截停了徐树铮的列车,徐树铮被迫从列车上下来,当时他穿着睡衣,慌乱异常。他被带到张之江的军营,不久即遭到枪杀。

徐树铮的遗体运抵北京后,段祺瑞深感悲痛,他在徐树铮的灵柩前流泪不止。

在追悼仪式上,段祺瑞亲自撰写了哀悼徐树铮的神道碑,这份碑文深情而又富有哲理,赞颂了徐树铮为国家、为北洋政权所做出的贡献,并表达了他个人的悼念之情。

徐树铮在辛亥革命后就投身于北洋政府,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他的生命最终以一场悲剧性的暗杀结束,这一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损失,更是国家的损失。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4

雪柳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