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都督职位有多大?究竟是个怎样的官?

鉴史先锋 2023-12-14 22:00:58

“大都督”,古装剧中,经常听到的一个官职。那么这个“大都督”究竟有多大,手头的权力究竟有多重?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官职所代表的权利。

观众通常是通过电视剧才对古代的大都督有那么一些了解。比如在汉末的三国时代,周瑜、司马懿、吕蒙和陆逊都曾担任过大都督这一职务。

然而,大都督这一官职的实质是什么?他们和将军的职责有何不同?这个职位的起源何时呢?学术界尚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可以肯定的是,大都督的职务在汉末三国时期变得越发广泛。

那么“大都督”为什么非汉末三国时期莫属呢?原因在于这一时期豪强私军的特殊现象。其中“豪强”指的是那些财富与权势叠加的大户人家,如刘备的舅舅糜竺便是一例。糜竺作为徐州首富,财产过亿,家仆数以万计。

在和平年代,像糜竺这样的豪户他们的势力虽大,也就拥有房产田地和几名护院。再大的胆子也不会敢组建武装部队,因为那等同于叛乱。但混乱的年代就不同了,在那个兵荒马乱、法律混乱的时代。在朝廷没办法有效管理时,那些有野心的人会招募军队来争夺天下。像曹操、袁绍和袁术等便是典型例子。而那些无野心者也会聚集兵力以求自保。

这个时期的许多将军依靠的不仅仅是个人之力,而是带着自己的支持者。如曹仁、曹洪、许褚、李典,他们都是率领着几千人的队伍加入了曹操的军营。再如周瑜,在《三国志》中记载着他亲自领军去迎接孙策。两人力量合并,共同作战。

孙吴时期的私兵更是形成了一种制度。在史书中也常看到记载某人因公务需要而增加兵力的情况。吕蒙便是一个例子,他最初是投奔其姐夫邓当的。当邓当去世后,孙权计划将其部队进行收编。这时,吕蒙感到了压力,立即加强了军队训练。孙权见到吕蒙率兵的能力后,对其刮目相看。

吕蒙在掌管军队时,并没有裁撤旗下将领的部队编制,反而进一步扩充了他们的兵力。在逍遥津之战期间,为确保孙权的安全,多数由将领私人领导的部队战士均奋勇牺牲。《三国志》中对这些忠诚无比的士兵有着高度的称赞。证明这些士兵与领统之间的深厚情谊。私兵由将领亲自负担薪饷,而非出自孙权之手。于是东吴的将领需想尽办法筹措军饷。其中潘璋的做法最为极端,他甚至在战场上倒卖军需品来筹款。

私兵制度使得国家可节省军费开销,同时仍可保持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因为这些部队由各自的将领负责资助及训练,孙权仅需管理这些将领便可。当提及增兵时,并不是指直接得到援军,而是他们被允许招募更多战士,加强自己的力量。

因此,将领与君主间的关系远超过一般的上下级关系,更带有盟友的色彩。孙权无法擅自指挥将领手下的私兵;同样,私兵也不会逾越自己的将领听命于孙权。历史上不乏将领携带私兵叛变的实例。如韩当之子韩琮,因害怕孙权的惩罚,便带着全家人及数千名部属投降了曹魏。

私军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指挥结构的复杂性。如邓艾、甘宁和周泰都手下有私军的将领。他们彼此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上下级关系。但在大规模战争中是需要有统一指挥的。因此,大都督的职位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

都督并非一个常设职位,而是根据需要临时派遣。如赤壁之战中,周瑜和陈普被任命为左右都督。而夷陵之战时,陆逊则被任为大都督。这都是基于特定战役的需要而设立的官职。战后,一切会回到原本状态,这也是东吴都督这个职位的特殊性。

军衔与职责在三国时期常有变更,相对混乱。时而出现左右督军,时而产生大都督。又或是财政监督与军事职责兼管的钱都督。其核心含义归结为战时的最高指挥官。这一官职在战争中至关重要,承担着协调和统筹全局的责任。

曹魏的军事组织结构就相对简洁明了。虽然在早期也有私军的存在,却未形成长期可持续的制度路径。因此曹魏的督军位置多依赖于地理分布。因此,官员的角色往往与特定的地区关联。像司马懿这样的将领被委任为某地区的都督,负责该区域的防御与军政大权。

但在应对像诸葛亮北伐这种重要军事行动时。由于单独一州的力量难以抵挡强敌,这时便需要一个能联合多省资源的大都督来统揽全局。

综上所述,在三国时期,不论是作为军区指挥的左都督、右都督。还是跨地区军事调度的大都督、前都督。这些职位都设立于战时需要,用以统一指挥数个地区或数个将领的军事力量。这些职务并非常设,而是依战事规模与需求而设置的暂时性指挥官位。

1 阅读: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