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韵缘|迎夏至,接福至!4大习俗5大禁忌,不可不知

龙龙评星座 2024-06-24 21:24:40

2024年6月21日4点50分46秒,夏至节气至。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

此时节,蛙声阵阵,蝉鸣声声,稻花如白练,荷花别样红。

夏至天气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

“夏至”是盛夏的起点。从夏至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

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山兽,属阳,角向前;麋,形大,属阴,角向后。

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退;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麋角退。

二候蝉始鸣

真正的夏日,始于一声蝉鸣。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鼓翼而鸣。

三候半夏生

再五日“半夏生”。这意味着夏天过半了,后半夏白昼骄阳似火,浓荫难求;夜晚虫鸣如织,花香四溢。

夏至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同时也是土运开始的时节,古时人们常常通过乐舞祭地等方式祈求灾消年丰。

此时祈愿,不仅代表着人们对夏至时节的重视,万物盛极时的敬畏之心,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盼。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

“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

过夏至节

夏至和冬至一样,属于中国民间重要的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

清代之前的夏至日曾全国放假,回家与亲人团聚畅饮,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

可见,在宋代以前,夏至是被列为国家的重要节日的。

食夏至面

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一种寓意吉祥和健康的食俗。

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饱含着人们对丰收团圆美好祈愿。

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

夏至养生

宜晚睡早起,午休不可少

随着自然界阴阳转换,夏日白日延长而黑夜缩短,此时中午适宜小睡片刻,时长控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力求确保每日七小时的睡眠。

出行宜清凉,居室宜通风

夏日衣物应首选浅色调,以吸热;室内则应在早晚时分进行适度通风,以利空气清新。

饮食宜清淡、多吃苦味

在炎热的夏季,人体的消化能力相对下降,故宜进食清淡食物,避免过于油腻和甜腻的食物,以免引发内热及风症,例如疔疮等。

苦味蔬菜如苦瓜、苦菜等,能助人除燥去湿、清凉消暑、缓解疲劳、消炎降温、清心亮眼、增进食欲等,但体质虚弱者宜谨慎食用。

忌夜食生冷、空腹饮茶

在炎炎夏日,白昼延长而夜晚变短,此时应避免在夜间食用寒凉和油腻食品,否则可能会引发腹膨胀、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同时,过量品茗,特别是在空腹状态下,很容易消耗人体内的阳刚之气。

因此,在夏季品茗应选择在餐后适量饮用,控制在两到三杯之间;若感到饥饿,应立即停止饮用。

忌冷水洗浴

洗冷水澡成为许多人酷爱的夏日降温手段。

然而,在盛夏时节,由于高温的影响,人体汗腺和肌肉纤维均处于松弛状态,这使得寒冷的气息得以轻易侵入,从而悄悄损害体内的阳气。

后果可能表现为手脚冰冷,腿部肌肉痉挛,视力模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症状。

忌夜卧贪凉

中医学指出,头部是全身阳气汇集的要地,被称为“诸阳之会”。

因此,在夜间就寝时受到冷风吹袭,很容易使得体内阳气受损。

必须警觉的是,整夜开着空调入睡的习惯,极有可能引起感冒、面部瘫痪、关节酸痛以及腹痛和腹泻等症状,对健康容易造成的负面。

夏至禁忌

忌剃头理发

这一习俗源于清朝时代。

根据《清嘉录》所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换言之,在夏至时,人们应当恪守规律的作息,禁止恶言相向,避免理发。

传统观念中,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忌有雷雨

农谚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

农民们最为担忧的便是夏至当天出现电闪雷鸣的暴雨景象,毕竟不论是持续的干旱还是随后的高温,都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古时候,人们将夏至日的雷声和降雨视为不祥之兆,避之不及。

今日夏至,愿你“夏“跑忧烦,快乐将“至”,“夏”退惆怅,幸福将“至”,“夏”走疾病,健康将“至”,“夏”飞晦气,好运将“至”。

0 阅读:2

龙龙评星座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