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讨董卓:很多人只是想客串一下,但有一个卖力的主演就行了

李广辉 2024-06-28 14:53:28

董卓行事果决,绝不拖延。他大步流星,毫无顾忌,尽显霸道本色。废帝之念,谁敢质疑?何太后之命,谁敢阻挡?加官进爵,何须他人置喙?天下皆我所有,封官不过小事一桩。公主佳人,民脂民膏,皆我所好。挖坟夺爱,随心所欲。你们,可有异议?

董卓,这位靠捡漏登上权力巅峰的统治者,是否有人对他心生不服呢?当然有!袁绍,那个曾愤怒地喊出“为何你吃肉我杀猪”的人,早已离开洛阳,计划东山再起。而曹操,一直追随袁绍,虽曾打算刺杀董卓,但未能如愿,最终也返回故乡招募兵马。此外,还有许多士族阶级也对董卓心存不满,毕竟那时的天下,早已是士族阶级暗中掌控的天地了。

然而,那时董卓手握大权,整个局势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那么,这盘复杂的棋局,究竟该从哪里开始着手布局呢?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群雄讨董卓的条件缺失】

朝堂政治绝非江湖恩怨,不能因个人好恶就随意动手。若无组织纪律,天下必将陷入无尽的混乱。那样,只会是永无止境的争斗与杀戮,无休无止。

那么,对于当时的士族集团,他们一心只想除掉董卓这个大反派。他们擅长把董卓描绘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让所有人都想诛杀他。但除了这点,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什么都缺。

虽然眼前看似一片困境,但只要我们保持积极思维,就一定能找到解决之道。对于善于集思广益的士族阶级来说,这些问题其实并非无法攻克。

董卓突然进京,许多士族大佬如袁绍等,凭借势力毫不畏惧地离去。但众多士族成员却选择留在京城,他们决心为自己的阶级贡献一份力量,共同应对这一变局。

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以及议郎何颙,都是享有盛名的士人。董卓对他们深信不疑,然而他们却私下里为袁绍出谋划策。

他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像周毖、伍琼、何颙这些士族成员,仗着董卓对他们的信任,偷偷帮袁绍等士族成员找门路,搞点小动作。

他们劝董卓说:天下如此辽阔,您一人难以周全。事事亲为,岂不影响您的休闲时光?袁绍等人出身名门,势力深厚,难以根除。若不绝其生路,恐成隐患。不如赐其官职,名利乃人心所向,得官位则心定。且赐地方之职,无损您京中权益,何乐不为呢?

这些人的核心观点是,建议董卓利用闲置资源结交士族集团。不要求他们全力效忠,只希望他们获得官职和荣誉后,能安分守己,不再惹是生非。

董卓这土包子哪懂背后复杂算计,听了觉得颇有道理。其实,他是在给敌人送去最急需的子弹。所以,跟读书人玩心机得小心,不知不觉就被绕进去了。

董卓听完这个能够带来长期稳定的好主意,立刻行动起来。他首先为之前被冤枉的陈蕃、窦武等士族党人正名,恢复了他们的爵位,还重用了他们的后代。为了显示诚意,他甚至对自己的亲信部下有所克制,没有给他们安排高位。

卓所亲近之人,并未担任高位,而是多为将领与校尉。他们虽身份不显,却深得卓之信赖,共同守护一方安宁,其忠诚与勇敢,实乃人之楷模。

他迅速行动,派遣众多士族集团前往关东担任要职。其中,尚书韩馥担任冀州牧,刘岱任兖州刺史,张咨为南阳太守,孔伷任豫州刺史,张邈担任陈留太守,还有许多其他才华横溢的人才也被派往各地,共同为关东的发展贡献力量。

董卓为表诚意,甚至对曾在公开场合拔剑相向的袁绍及其家族也展现了和解的意愿。他慷慨地将袁绍任命为渤海太守,袁术则获封后将军,以此彰显其宽容大度。

董卓真是雪中送炭啊,这波福利太及时了,太给力了!原本士族大佬们在京城困顿,或是默默无闻,董卓这么一调整,他们急需的自由和编制都有了。至于招兵买马,对世家大族来说,那简直是小意思。

董卓刚大规模任命官员不久,公元189年十二月,各地就陆续响起了反董的呼声。作为朝廷命官,他们直接效忠于皇帝。如今皇帝受奸人胁迫,他们号召忠良之士共讨董卓这个大奸贼,是正义之举,合乎天理。

董卓终于琢磨明白了这个问题,可惜已错过时机。为了泄愤,他只能动手除掉那些曾误导他的周毖、伍琼、何颙等人。这一切,都显得如此无奈和遗憾。

【群雄讨董的大致情况】

公元189年12月,东郡太守桥瑁率先发起反董行动。他巧妙运用策略,以三公之名向各州郡发送联络函,揭露董卓的恶行,呼吁同仁们为了维护正义的汉王朝,共同起兵讨伐董卓。

有人疑惑,桥瑁轻率地将鸡毛当做令牌,能有多少人信服呢?这得看是针对哪些人而言。有人会觉得那是儿戏,但对另一些人来说,那鸡毛就是传递信息的信号,是暗号,具有特殊意义。

随后,逐渐成熟的曹操先生表明,他始终追随袁大哥,绝不会落后。他从家乡召集了一支小团队,也宣布支持革命。但曹操当时颇为尴尬,因未获朝廷认可,这支小团队名义上成了反政府的叛逆力量。

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曹操决定北上,投靠陈留太守张邈。张邈向来对曹操这位宦官后代颇为友善,他在江湖上声望颇高,更是此次讨伐董卓行动的重要发起人之一。

桥瑁并非反董行动的首倡者,其实功曹臧洪才是首位提议者。臧洪为广陵人,他的上司是张超。他向张超直言:董卓恶行滔天,你与你兄长身为郡守,应有担当。广陵郡能召集两万兵力,何惧董卓,当勇往直前!

张超将意见分享给哥哥张邈,张邈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生活总得有点激情嘛,得尝试点新鲜事。于是,他们邀请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轴等人共商大计,大家意见一致,决定行动起来。

公元190年正月,十二路兵马齐聚一堂,共谋反董大计。这十二位豪杰包括袁绍、袁术、韩馥等名将,还有张邈、张超等士族大佬,以及鲍信、孔伷等袁绍的亲密战友。他们各怀壮志,共同抵抗董卓的暴政。

别浪费时间看了,这里除了猛男孙坚外,几乎全是袁绍袁家那些士族圈子里的面孔。都是他们圈子里的人,没什么新鲜的了。

最终,反董联盟一致推选袁绍为盟主,原因有二:一是袁绍声望赫赫,无人能及;二是各路诸侯各怀心思,均不愿冒头,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比如冀州牧韩馥,地位显赫,实力雄厚,原可胜任盟主之位。但他性格犹豫,曾在助袁助董间摇摆不定。后经刘子惠提醒,方决定助关东群雄讨伐董卓,然其态度消极,并未全力以赴。

在成立了讨董联盟之后,大家开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明确目标,共同努力。这样一来,我们的行动就能更加有条不紊,更有可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袁绍和王匡在河内驻军,冀州牧韩馥负责后勤支援,他们合力攻打洛阳的北面。兖州的刘岱、张邈等人则在酸枣集结,孔伷驻守颍川,共同攻击洛阳的东面。袁术和孙坚在鲁阳,负责洛阳南面的战斗。至于西面,那是关中地区,距离遥远,难以直接攻击。

《三国演义》中,大家耳熟能详的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情节其实纯属虚构。那时,刘备正身处曹操军中,默默耕耘。若想求证,不妨亲自查阅史料。

董卓见状,顿时怒火中烧,大声斥责道:“你们这些家伙,我让你们出去做官,你们却反过头来围攻我!当年被宦官欺负活该!看我如何收拾你们这群叛徒!”

洛阳的士族人士再次发声,尚书郑泰坦言:“我们应该以德服众,而非倚仗权势压迫他人。只有真心待人,才能赢得尊重与信任。”

董卓正要发火,郑泰急忙解释:“我们并非说您不仁,只是那些人不守规矩,不值得您亲自动手。您一路实干,辛苦晋升,袁绍他们只会空谈。他们人多势众,但实则脆弱。与他们计较,岂不是降低了您的身份?”

董卓听到那番赞美之词,顿时心里乐开了花,原本的阴霾瞬间烟消云散,仿佛阳光普照,整个心情都明亮了起来。

然而,自董太师独掌大权,情绪似乎一直波动不定。不久,董卓忽觉洛阳风水欠佳,心生归意,决意重返大西北,那里的一切似乎都更合他心意。

公元190年二月,董卓在没有经过任何军事冲突的情况下,突然下令迁都。原因何在?原来,董卓一直受到他人的误导。为何总被忽悠?只因他自身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身边又缺乏明智的辅佐者(当时贾诩还未加入他的团队)。

董卓迁都的原因其实还包括了并州白波贼的叛乱。并州官府由于军队力量不足,已难以镇压,导致白波贼的攻势逐渐逼近河东。董卓虽曾派女婿牛辅前去讨伐,但效果不佳。为避免腹背受敌,董卓决定收缩防线,退回关中,确保能守住大西北。

在离开前,他竟狠心毒杀了弘农王刘辩,真是令人愤怒。不仅如此,他还对洛阳城及其周边地区实施了残酷的“三光”政策,使得生灵涂炭,悲惨景象难以形容。

抵达长安后,董卓再度怒火中烧。我对袁家已是一再忍让,但袁绍兄弟太过无礼。这次,我必须痛下杀手,以泄心头之恨。于是,太傅袁隗、太仆袁基及袁家五十余口,皆遭不幸。

董卓已经胆怯,那么诸侯联盟该如何行动?他们皇帝都已被害,这可是血海血仇啊。特别是袁绍、袁术兄弟,家族都被屠杀,国仇家恨交织。是时候联手反击,狠狠教训他一顿了!

袁绍等各路诸侯纷纷表示,不可冲动行事,得静下心来继续开会,深入讨论研究一番,毕竟深思熟虑才能制定出更合适的策略。

可惜,众人皆未应他的挑战。曹操洞悉了诸侯们各自为营的心态,遂向挚友张邈与鲍信寻求了些许资助,便孤身率领兵马,英勇出击。

在荥阳汴水,曹操遭遇了人生中首次惨痛的军事打击。他的新兵部队险遭董卓大将徐荣的西凉精锐军全歼。曹操虽勇猛奋战,但仍无法扭转败局,身中箭矢,马匹重伤。幸得曹洪舍命相救,才得以逃脱。

曹操耗尽家底回到联军营地,他再次激昂发言:就算不与董卓硬碰,我们也得有个态度。哪怕只是围攻关中,吓吓他们,也让天下人看到我们的决心。一直按兵不动,岂不让天下人笑话我们打着大义的幌子?

然而,依旧无人理会他。诸侯们皆在琢磨怎样瓜分董卓离去后留下的地盘,谁还有空管那董卓的闲事。再说,打仗怎会不死人?我这点家当要是拼光了,谁还会跟我玩?你自己看看现在的情形!

曹操同志满怀失望地结束了这次追求,向在座的伙伴们道别。他轻轻一挥手,踏上了前往扬州的募兵之路。从那一刻起,一个更加坚韧的曹操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诸侯联盟经过利益分配的协商后,纷纷回归各自领地,各自处理自家事务。就这样,原本轰轰烈烈的群雄讨董行动,最后竟然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一点点感慨】

《白夜行》中,东野圭吾深刻描绘:最无法直面的,乃是炽热耀眼的太阳与深不可测的人心,两者皆充满了未知与神秘,令人难以捉摸。

真实的历史常显得阴冷沉重,因为它深入人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它如同镜子,映照出我们不愿面对的真相,让人难以直视。

许多人看历史,常受低级趣味驱动。只要某个事物让他们感觉愉快,就认为那是历史,甚至是好历史。为此,他们甚至不惜与人激烈争执。其实,这真的没必要,也毫无意义。

在历史长河中,或是日常琐碎里,迎合一个人的低级趣味其实轻而易举。只要顺其心意,给予足够的时间、精力、智慧与资源,便可轻松满足其欲望,使之沉醉其中,不亦乐乎。

我得坦白告诉大家,咱们平常接触到的历史,大多是那些高人一等的智者想让咱们了解的部分,可能并不是全部真相哦。所以,咱们看历史得带着点批判性思维才行。

传统观念里的明君、昏君、忠臣、奸臣、英雄、枭雄、名将、庸将等形象,可能并不完全如我们所想象。实际上,他们都可能有着更为复杂和真实的面貌。

曹操,常被视作奸诈或枭雄,但鲜为人知的是,他曾是个纯粹的热血青年。他不顾得罪人或伤害利益,行事果敢。若非家族庇佑,曹操或许早已多次陷入险境。

说到关羽、刘备这些英雄,人们常常嘲笑他们败走麦城、夷陵之战的失利,却忽略了他们创业路上的艰辛。成败论英雄,却忽略了他们一生的辉煌。人性真是如此,只看重表面的成功,而忽略背后的付出。

如果你未曾触及生活的真实面貌,就别轻易声称你热爱它。真正的热爱,是在深知生活真谛后,仍怀抱热情。如同你爱上一位美女,即便她卸妆后模样大变,你仍能接纳并深爱,这才是真爱。

历史不是随意凭个人喜好臆造的,即使它显得残酷、冰冷,甚至血痕斑斑,我们也要鼓起勇气去记录它、面对它,真实还原它的面貌。

随着三国历史的画卷慢慢展开,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也逐渐展现。他们有的英勇善战,有的智勇双全,也有的是非难辨。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鲜活地存在于历史的长河中。

-1 阅读:92

李广辉

简介:视频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