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不相信”:英雄的勇敢宣言

中国青年 2024-05-28 01:00:35

@文/本刊记者 刘善伟

@通讯员 张圣涛 郑夏云 何雅倩

“杨根思连”紧贴使命任务从严从难开展实战化训练,全面提高官兵训练水平。图为官兵正在快速进入堑壕。( 季鹏 摄) 奉命参加中国维和步兵营的陆军某合成旅 “杨根思连”战士林思琦趴在土岗上,手持火箭筒凝视着前方的路口,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约500米外,南苏丹交战双方正猛烈交火,枪炮声不绝于耳。交战的一方扬言当天要进攻联合国难民营。

南苏丹7月的气温在三四十摄氏度之间,林思琦在这个土岗上已经趴了6个小时,水壶里的水早已喝完。林思琦所在的行动小组组长林海明叮嘱他:“发射完第一颗火箭弹就要马上撤离土岗。”后来,林思琦想明白了:“如果对方还击,一发炮弹足以把这个土岗夷为平地,林海明是想把生的机会留给我。”

和《中国青年》杂志记者回忆当天的情景时,林思琦说:“最难忍的时候,我就想一想老连长杨根思说的‘三个不相信’,心里就有了坚定的力量。”

“三个不相信”是连魂

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面对气焰嚣张的强大敌人,人民军队曾经发出了‘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在革命战士面前,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中,20军58师172团3连的连长杨根思和他的战友们在11月26日前到达集结地——长津湖南端的小镇下碣隅里,守护下碣隅里外围的小高岭,切断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1师的南逃之路。11月29日,美军陆战1师从空中和地面向小高岭狂轰滥炸后发起集团冲锋,杨根思和战友们接连击退了美军8次进攻。

彼时,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两名伤员,杨根思下达了命令,要求两名伤员携带机枪撤下小高岭,两名伤员不愿撤下,杨根思冷静地告诉他们:“重武器不能留给敌人,留着它以后可以多杀敌人,为战友报仇。”

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毅然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40多名美军同归于尽。

英勇牺牲之日,杨根思年仅28岁。他牺牲后,敌人不敢再进攻小高岭,绕道逃走。战友们到小高岭上寻找杨根思的遗体,只见小高岭上,石头都烧白了。烈士的遗体找不到了,但战友们记住了杨根思的三句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1951年9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其为“特级英雄”,命名其生前所在连队为“杨根思连”。

杨根思的英勇事迹,鼓舞了志愿军战士们的斗志。在后来的林清江反击战中,涌现38位杨根思式英雄,上甘岭战役中涌现了包括黄继光在内的68位杨根思式英雄。他们以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中国军队的铁血荣光!而杨根思时常说的“三个不相信”,则穿越时空,在“杨根思连”赓续传承了74年,成了“杨根思连”的连魂。 “杨根思连”战斗小组开展协同战术训练 (季 鹏 摄) 血性和胆气代代赓续

在林思琦于南苏丹坚守小高岗的前一天傍晚,“杨根思连”105号步战车执行警戒任务时遇袭,军士李磊、杨树朋把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

遇袭战车驾驶员、“杨根思连”战士于明彬回忆:“一声剧烈的爆炸声把我震得头晕眼花,冲击波和滚滚的硝烟瞬间把驾驶室舱盖冲开。我和车长李东从步战车侧门下车转到后门,冒着枪林弹雨把受伤战友转移到安全地带。”

林思琦记得:“我们把杨树朋从车上抬下来的时候,他的大腿一直在流血,他还在说:‘放下我,快抢救战友。’”

那天凌晨,杨树朋刚刚从哨位上换岗下来,稍事休息后又再三请战走上了最危险的16号哨位。他说:“我是一名15年的老兵、11年的老党员,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必须上。”组织上考虑杨树朋是位弹无虚发的“神炮手”,便答应了他。当天,杨树朋在附近子弹横飞、炸弹乱炸的生死线上连续奋战11个小时,直至炮弹击穿装甲车在车内爆炸的瞬间。

和杨树朋同时遇袭而牺牲的军士李磊,刚刚度过自己22岁生日。

把受伤的战友从车上抬下来后,于明彬想到车里还有几箱炮弹、油箱里还有400升柴油,顾不上身边子弹乱飞,找到灭火器,对准正在燃烧的步战车就开始灭火。一发流弹从他身体右侧划过,打碎了步战车尾灯。火扑灭后,于明彬又数次登上步战车,把已被熏黑的弹药转移出来。

“事后想想,临军之日,则忘其亲;援鼓之时,则忘其身。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血性胆气,已经融入我们‘杨根思连’官兵的血脉中。”于明彬回忆时说。

杨树朋和李磊牺牲后,联合国维和营地接到上级通报:交战的一方可能会在第二天攻打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杨根思连”奉命在外围防线预设反坦克狙杀组,因维和部队所用武器杀伤力有限,这极可能是有去无回的任务。

连队党支部决定成立敢死队,挑选队员时,连长王震讲:“是独子的,后退一步。”但没有一个人动。王震接着说:“是党员的,向前一步。”结果所有人齐刷刷地前进一步。

最终,考虑任务需要,在日常训练考核中,火箭弹射击成绩较好、战术素养极佳的林海明、林思琦、常恒硕、牟元凯、陈留洋、许广涛、刘德军、张鹏飞8位勇士受领了此次任务。

林海明回忆:“当天,我和林思琦埋伏的小高地前,流弹尖啸、战斗机轰鸣、直升机扫射……但不能有丝毫胆怯害怕,我们的背后就是联合国难民营。”

当天傍晚6点多,坚守整整一天的8位勇士才返营归建。回想起那漫长的一天, 常恒硕说:“当兵就要上战场,‘杨根思连’的兵冲锋在一线就得有血性。”

这种血性,不只呈现在维和战位,也出现在抗洪一线。2021年7月,河南突发暴雨洪涝灾害,郑州、新乡、开封等多地降水突破历史极值,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面临严峻威胁。

灾情面前,“杨根思连”全体官兵写下请战书,作为全旅首支任务分队星夜驰援河南长葛市。

在一个被洪水包围的村子,有老百姓爬到房顶等待救援。连队装甲技师李亚召带领8名党员第一批乘坐冲锋舟进入村庄,紧急转移受困群众。返程途中,冲锋舟忽然没有了动力,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一棵树边卡住了,随时有翻船的危险。

战士李亚召和两名战友几乎同时翻身下船,三个人不约而同入水后就往船下蹿,顶着冲锋舟将它推到了安全区域。这时候,人们才发现,李亚召的脸上、腿上、胳膊上已经布满血痕。

李亚召说:“我们潜意识里就是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有任务,我们就站在第一位;有危险,我们就排在第一位。哪里有需要,‘杨根思连’的旗帜就飘扬在哪里;哪里任务重,‘三个不相信’的口号就响彻在哪里。”

胜人一筹,高人一招

在杨根思生前所在部队的“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教育中心里,记者看到杨根思的笔记本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又研究炸药,还好(还要)当燃烧弹使用,要他亮几分钟,就亮几分钟。”

“杨根思连”官兵从严从难开展实战化训练,提升官兵血性胆气,图为官兵正在进行刺杀操训练。(季鹏 摄) 杨根思酷爱、苦练爆破技术,且技术高超。

杨根思的战友郭福林曾忆及:“杨根思常常找替代物当碉堡,带一个组练习进攻、爆破,连里常表扬他。”

杨根思的战友陈富文这样回忆:“杨根思简直入了迷,晚上做梦也是爆破,我与他铺靠铺,晚上都把我吵醒了。”

1946年10月,在枣庄郭里集战斗中,解放军首次使用新式炸弹——拉雷。担任首爆任务的杨根思冒着敌人的炮火,两次引燃拉雷,都没能成功炸掉敌人碉堡。仔细研究之后,他找到问题所在——秋雨使炸弹受潮了,于是脱下衣服包好拉雷,第三次潜至碉堡下,猛拉导火索,成功将碉堡炸得粉碎。这次战斗后,杨根思获授“爆破大王”荣誉称号。

“杨根思连”指导员王玉恒说:“老连长不只有血性,他的战术能力也很强,能三次突破火线送拉雷,证明他善于结合地形来突破封锁。我们学习老连长的‘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也赓续他苦练战术的作风、学习他高人一筹的胜战本领。”

“杨根思连”班长陆亚东赴哈萨克斯坦参加国际“炮兵能手”竞赛时,参赛装备由哈方提供,陆亚东从未见过,极为生疏。赛前7天时间里,他每天至少有20个小时铆在训练场,凭着深厚功底认真摸索,扎实训练。决赛时,他沉着冷静、精准判断、果断击发,最终成为5个国家10个参赛班中唯一一个4发全部命中的射手,一举夺得单炮赛冠军。更把火炮操作时间由4分钟缩短到45秒,引得其他国家的参赛队纷纷前来“取经”。

付东旭是杨根思生前所在班现任班长,2020年,旅里岗位练兵比武设置了步战车“蝶形移位”课目。付东旭报名后盯上转弯这个特殊环节。“步战车自重大、惯性强,转弯时减速才好操控,但如果能加速转弯,就一定能大幅提升成绩。而且,加速转弯能先敌占领射击位置,具有很高的战术价值。”

付东旭反复打磨每一次踩油门的深度、每一个转向角度,手上磨得都是水泡,最终凭借转弯这一关键环节做得好,取得了那一次比武的第一名。他说:“杨根思老连长就是在9班成长起来的,为我们留下了‘不畏难、不怕死、勇争先’的传统,在新时代的陆军转型路上,我们自然也不能落后。”

“杨根思连”通信技师李伯利,被大伙称作“钢钉”,他天天“钉”在训练场。他说:“搞训练,就要像钉子一样有股钻劲儿。”

全旅运动通信训练纪录已尘封多年,李伯利偏不服输:“不相信训练成绩有‘天花板’!”电台前,李伯利双手腾挪,灵活操作,信道转换、参数设置、密语沟通……一番苦练后,他刷新了纪录。在陆军军事训练等级考评中,他层层闯关,发挥出色,最终考取装步分队通信专业特级,成为当年全旅该专业唯一一名“特级”。

“杨根思连”现任连长仇安曾参加陆军组织的“铁甲骑兵”比武。在赛前一次爬坡冲锋训练中,由于车速过快,车头迅速下压,车辆剧烈颠簸,驾驶员紧急刹车,仇安被撞得鼻子肿胀并向一侧倾斜,满脸血渍。

医生告诉仇安,如果不住院,治疗过程会很疼。仇安坚持做简单却很疼的复位钳正骨术:“虽然打了麻药,当时的确还是很疼,但可以重回训练场,我很开心。”最终,在全陆军比武中,仇安率领班组成员获评优胜车组。“那次比赛,车组里几位同志都受伤了,但大家没有一个退下来,我们‘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心要练出高超的胜战本领。”

“三个不相信”的力量源泉

仇安说:“‘三个不相信’在‘杨根思连’代代传承,使得这个连队的每名战士都有为连队增光的荣誉感,大家为连队的荣誉敢打敢拼。”

“杨根思连”开展战术训练。(季鹏 摄) 战士雍志森参加旅里组织的挖掩体比武,仇安知道他脚上长了鸡眼,有些犹豫,雍志森却在仇安面前跑了一圈,说自己脚好了。“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忍着疼在我面前演戏。”

雍志森经连队内比武取得参赛资格后,每天悄悄地用绷带绑好伤口,苦练卧姿、跪姿、立姿三种掩体挖掘技巧,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绩公布后,他解开绷带,我看到他的鸡眼伤口上全是血,才知道他骗了我。这荣誉是他用伤脚踩着铁锹为连队获得的。”

王玉恒这样分析“三个不相信”英雄宣言:“敢打敢拼的背后,是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这种信仰是‘三个不相信’力量的源泉。”

2021年河南遭遇洪灾时,刚休假第二天的王玉恒买了机票飞回河南参与救灾,到长葛深水区后,他用竹竿摸索前行四个小时后,在大堤上看到了迎风飘扬着的连旗,找到了部队。“我还看到一些从我们连退伍的老兵,他们从电视新闻上看到‘杨根思连’的连旗在郑州抗洪一线,就自己驱车过来和战士们一起投入抢险救灾任务。退伍11年的董飞,在车上悬挂了一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标语,让我印象深刻。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对党和人民的矢志不渝的忠诚。这早已融入‘杨根思连’一代又一代官兵的血脉。”

在杨根思的入党志愿书“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一栏里,他一笔一画工整地写着:“跟毛主席、跟共产党革命到底,上刀山,下火海,不变心,解放全中国,解放全人类,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不怕苦,不怕死!我决定把这一生都奉献给党、奉献给革命事业。”

74年前,在小高岭,杨根思践行了自己“把一生都奉献给党、奉献给革命事业”的誓言。

信仰的力量在“杨根思连”赓续。林思琦回忆,李磊在战车遇袭后,头部、胸部多处被弹片击中,在送医的路上,他躺在战友的臂弯里,留下了最后遗言:“我这辈子就交给党了。”

监制:皮钧 终审:陈敏 审校:刘晓 刘博文 编辑:苗佳欣(实习)
1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