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有错?著名经济学家王福重曾言:要求子女尽孝不合理!

明昼论点 2024-06-17 15:58:33

王福重,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却在一场讲座中称:要求子女必须赡养父母是不合理的。还振振有词的说:子女并没有选择自己出生的权益,但长大后却要被强加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无选择"的安排欠缺公平性......

他的这番父母是包袱,不该要求子女尽孝,并直指美国为榜样的论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议......

赡养父母

他指出,现代的年轻人生活压力大,要承担事业、家庭等重担,如果再加上赡养父母这个义务,将会成为沉重的负担。甚至说在美国就不存在这样的“包袱”。

王福重的这一观点也引起了两极分化的讨论。支持者认为,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现实问题,赡养父母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确实是一大负担。

反对者则认为,孝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子女赡养父母是应尽的天伦之责,不能因为生活压力就推卸这一责任。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赡养观念确实与现代生活产生了一些冲突和矛盾。可赡养父母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人伦美德和社会文明的体现。

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赡养父母不应被狭隘地理解为单纯的物质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陪伴。

孝顺父母不仅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更蕴含着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与担当。

在汉代,举孝廉制度将孝道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一位官员如果不能尽到孝道,就被视为德行不端,没有资格担任重任。

所以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将孝视为应尽的重要责任。普通人若不孝顺父母,必遭邻里唾弃;官员辱没祖宗,更会被撤职问罪。那个时代,尊卑有别,等级森严,但孝道则是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的共同信条。

我国古代还有守孝的传统。无论是朝野士人还是卿大夫,只要父母去世,就必须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回家守孝三年,以尽最后一程的孝道。这种风俗延续了千年,可见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分量有多么重大。

“孝”之道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说到“孝”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提到儒家。

"孝"被视为儒家"仁"的根本,是人伦道德的基础。从《尔雅》"孝敬"的解释,到《礼记》"身体发家,孝之始"的阐述,再到《孝经》对孝道的系统论述,孝道思想贯穿于儒家经典之中。它要求子女以至诚敬重的态度事亲孝养父母,竭尽所能地报答生养之恩。

这种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极大弘扬,也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人们将孝视为"百行之源",遵从"上孝才能下悌,孝悌之至,谓之人道"的教诲。由是,养儿防老、男尊女卑等观念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

在进入现代社会后,我们对"孝"文化也该有新的认知。虽有极端之处需摒弃,但孝道的精髓值得继承。可如今,科技个进步使异地工作、留学成为常态,照顾年迈双亲成为难题。

对于年轻人而言,定期探望父母、主动分担家务、给予精神慰藉,同样是一种赡养。事实上,很多老年人更渴望子女的关爱和陪伴,而非单纯的物质供养。

现代生活环境

在现代社会,忙碌的生活,遍地的高楼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疏离。高楼大厦将家庭隔绝在独立的小空间里,忙碌的生活使人们难以抽身亲情。传统的孝道观念在都市人的心中渐渐淡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曾几何时,孝顺父母是社会普遍认可的美德。古人有"孝有三,无违于父母之言"的说法,可见孝道在传统社会的分量。

孝道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传统大家庭的生活方式。彼时,祖孙三代同堂,兄弟姐妹其乐融融,孩提时代就在长辈的教诲熏陶下,自然而然将孝视为人生的重要课题。

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在长辈的掌控之下,待至成年,孝道早已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不复存在。高楼林立,每户家庭被隔离在独立的小空间里,亲朋好友的来往越发艰难。

随着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加强,三世同堂的大家庭式微,祖孙两代难有长期相处的机会,孝道自然难以在新一代人的心中扎下根。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人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转变。相比传统观念中的"孝有三,无违于父母之言",年轻一代更重视个体的独立自主,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地位不断下降。当代青年人将父母视为平等的个人,双方是以朋友的姿态相互交流。

这实际上反映了当代年轻人高度的个体意识以及对自我的重视程度。他们不愿为了所谓的"孝道"而放弃自我,这与传统社会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孝道并非就此消亡。血缘亲情依旧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孝道的具体表现方式发生了改变。

新时代的孝道应当建立在平等相待、互相理解的基础之上,而非单纯的绝对服从。父母和子女应当用平等的心态交流沟通,用开放的胸怀互相欣赏。只有这样,孝道才能真正在新时代生根发芽,充满生机与活力。

外国的亲子关系

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亲子关系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面貌。让我们一起从其他国家的视角,窥探亲子关系的多样性。

在印度,孝道思想同样源远流长。印度教教义将孝视为人生的"四大目标"之一,认为孝顺父母是通向精神解脱的必经之路。

印度人普遍认为,父母就是活着的神祗,供养和侍奉父母不仅是责任,更是一种荣誉。在传统印度家庭中,子女甚至会为了照顾年老的父母而牺牲自己的事业和婚姻。

在日本,孝顺父母是社会期望的核心价值观。即使长大成人,子女仍然有责任无条件地照顾年迈的父母。日本人将这种亲子关系视为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

在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家庭凝聚力十分重视。亲戚之间的关系往往比北美和欧洲国家更加密切。大家庭成员经常会相聚,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即使子女们已经成家立业,他们仍然会保持与父母和其他亲戚的密切联系。

在基督教文化中,十诫的第五诫就是"当孝敬父母"。在希腊罗马时期,人们视拥有尊孝的品格为荣誉。即使在现代社会,西方国家也颁布了相关法律来保护老年人的权益,强化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而在美国这个以个人主义为主导价值观的社会中,孝道也是一个备受尊重的传统美德。虽然这里不存在像中国那样专门的"孝"文化,但对长辈的尊重和回报是美国人从小就树立的价值观。

许多美国人在父母年老体衰时,会尽自己最大努力照顾他们。一些人会让父母住进自己家中,全权照料他们的起居;另一些人则会把父母安顿在设施完善、医疗条件好的养老院,并定期前往探望、陪伴。

除了生活上的照料,美国人也十分重视对长辈的精神慰藉。年轻一代会在生日、节日时准备礼物献给父母,身体健康的时候也会抽空多陪陪他们,聊聊天、散散步。总的来说,虽然孝道在这里没有制度化,但美国民众对长辈的孝心依然根植于传统的家庭观念之中。

西方国家的孝道理念,虽然不如东方文化那样根深蒂固,但仍有一定体现。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孝道的核心理念都是以敬畏和感恩的心态对待父母。

因为正是父母将我们带入这个世界,用爱与汗水抚养成人,我们自然应该以最大的孝心来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

孝道不仅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更是维系人伦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

结束语

无论是为了自身品行的修养,还是为了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都应该重视孝道,将孝道作为基本的道德操守。

孝道并非一种被动的要求,而是每个子女应尽的本分。当然,具体的孝道方式可以因时制宜,但基本的尊老爱幼之心,必须要有。

现代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空巢老人,子女长期在外工作,难以时常陪伴在父母身边。但即使如此,也应定期回家看望父母,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

应经常与父母通话视频,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牵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父母提供生活上的资助和照应。只要用心用情,每个人都能以不同的方式践行孝道。

此外,国家和社会也应为赡养父母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比如,通过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减轻年轻人的赡养压力;

加大对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照料;倡导社会互助理念,让赡养不再是个人和家庭的单独负担。

孝道不仅关乎个人修养,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基因。让我们共同重视孝道,以孝亲尽责的品德,书写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无私奉献。

参考文献

——齐鲁壹点

0 阅读:26

明昼论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