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展新貌|清镇市:生态修复的清镇路径

贵阳网 2024-06-17 18:14:28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湖城清镇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水、土、气、废等治理,着力解决市民群众普遍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走出了一条西部生态脆弱资源供给型地区和生态改善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中,东门河治理项目及青龙村汞污染土壤修复项目是环境治理中的典型案例。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东门河实现了由浑转清,青龙山村污染地块则变成了如今的生态园及科普宣教基地。

水之变:从“城市伤痕”到青绿湖城

一湾碧水穿城而过,沿岸杨柳依依,人行其间,不时惊起树上栖息的飞鸟。

娃娃桥污水处理厂出水口

碧水蜿蜒入湖城——这是而今东门河的生动写照。沿河而居的市民们难以想象,这条曾经散发着焦油味的浑浊发黑河流如今已是碧波荡漾。

东门河发源于贵阳市花溪区,由东南向西北流入湖城清镇后,经清镇市扁坡、东门桥等村镇,流向老马河,汇入百花湖,全长10余公里,是清镇市民的“母亲河”,也是城区最大的河流。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加之管网缺失、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市民环保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东门河污染严重。

“河水又黑又臭,杂草长得比人高,简直不忍目睹!”在很多清镇市民的印象里,曾经的东门河就是一条宽一些的“臭水沟”,它犹如一道长长的“伤痕”,横亘在城市的大地上。

“2016年,东门河一度污染严重,达到劣Ⅴ类水体,一些支流还曾成为黑臭水体,附近群众怨言较多,反映强烈。”贵阳市生态环境局清镇分局副局长骞少瑞介绍,为改善东门河水质,清镇市于2017年起持续组织实施东门河三年变清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及东门河上游段(东门桥至火车站)综合治理工程。

其中,娃娃桥和争旗冲等污水处理厂的建成投用,实现了东门桥河沿岸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置,其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1.5万立方米,服务人口近10万人。

“沿岸生产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入东门河,作为河道的生态补水!”6月6日,在“藏身”公园地下的娃娃桥污水处理厂里,厂长凌琦扬指着排出的一股清泉说,污水再生利用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娃娃桥污水处理厂全貌

娃娃桥湿地公园

此外,地下建污水处理厂、地上建公园,能够节约土地,避免“邻避效应”,同时为周边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成为城市生态的一部分……

据了解,除了建设污水处理厂,从2017年起,清镇市还先后实施了娃娃桥分洪隧道、东门河及其支流清淤、东门桥上游综合治理等工程,还水于民、还水于城。

治理为先,管护同步。

经过三年多的治理,东门河水质稳步改善,于2020年底全面达标。

“但是,我们发现上游部分支流仍然存在一些污水收集不到位直排入河等问题。”骞少瑞说,从2020年起,贵阳市生态环境局清镇分局对东门河流域开展拉网式排查,通过排查发现东门河沿线还存在黑臭水体现象。

源头污水不绝,治水难以治本。为了进一步优化东门河流域水环境,补齐管网漏洞,清镇市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由环保、住建等部门结合城区空白区管网建设,对排查出的黑臭水体治理进行治理。

“目前已经完成了6个黑臭水体的治理,另外2个有望今年治理完成。”骞少瑞说,该局采取日常巡查、定期巡查和专项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发现的河道生态环保问题,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确保河道生态环保问题得到及时整改;而属地则不断加强河道日常保洁,及时清理河道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基本杜绝了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侵占、污染河道的现象。

东门河治理后景观

经过持续整治,东门河水质从劣Ⅴ类水质达到目前的Ⅳ类水质,河流生态健康现状评估结果为健康。

从“城市伤痕”到青绿湖城,东门河的“水之变”,是当地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注脚。

土之变:从“污染地”到“生态园”

今年“六·五”环境日,一群普通市民和社会团体来到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科普教育基地,了解土壤污染防治知识。

市民在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科普教育基地了解土壤污染防治知识

“没想到,我们脚下的土地,曾经汞污染这么严重!”一位市民非常惊讶,一块曾经汞污染严重的土地上,不但建起了生态公园,原来制造污染的工厂还变成了科普教育基地。

市民提及的科普基地位于清镇市青龙村。2014年,该村土壤因汞含量超标近80倍被央视曝光。

村里土壤的污染源来自当地的一家有机化工厂——清镇市贵州水晶有机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水晶公司”)。这家工厂在约27年(1971年至1997年间)的生产过程中,未经有效处理,将汞含量高达100多吨的生产废水排入百花湖上游河段东门桥流域(左二支流)、猫跳河流域。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周边居民不断使用含汞污水进行农业灌溉,造成青龙村土壤汞污染。

提起汞污染,很多人会想到上世纪60年代日本水俣病事件。这一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含汞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

作为青龙村土壤污染的始作俑者,水晶公司早在2003年因市场变革、企业竞争力下降而破产,无力承担青龙村土壤污染的治理费用,其遗留的汞污染问题成了贵阳市“水缸”百花湖的安全隐患,受污染的500余亩农田土壤也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而治理的重任,则落在了地方党委政府肩上。

然而,当时国际和国内都没有成熟的汞污染治理修复标准和参考案例,加之当时治理技术跟不上,治理费用高、周期长,面对青龙村土壤污染治理难题,当地曾一度陷入困境,只能采取治标不治本的管控措施。

2016年以来,清镇市申请中央资金8000万元,市政府配套8000万元,对青龙村土壤污染问题进行彻底治理。

经过反复咨询研究、9次专家论证,清镇市最终决定采取以“污染物不迁移、不扩散、控制风险”的原则,采用“覆土+植物修复”的方式进行土壤污染治理,同时在原有土地上建成生态环保公园,以达到修复治理效果。

“专家认为,覆盖5厘米厚的纯净土壤,就可以有效防止汞蒸发。”贵阳市生态环境局清镇分局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确保汞不被蒸发和被雨水冲掉,在横穿生态公园的左二支流沿岸,设置了深入地下2至3米,约3.6公里长的阻隔墙和生态屏障,生态环保公园表层则覆盖土壤19万平方米,厚度达1至3米。

在水晶公司遗留的汞含量较高的区域,则采取“覆土+植物修复+围墙封闭+防渗膜+排水沟”的方式控源,避免了汞污染对外界扩散。

到2018年5月,污染地块修复治理项目实施完成。曾经的汞污染地上,8000余株树木绿意盎然,旁边健身步道、休闲广场、文化长廊等免费公共设施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水晶公司的遗留厂房上,由贵阳市生态环境局清镇分局牵头,建起了贵州省土壤污染防治科普教育基地,以警示土壤污染的危害性,提升人们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

人之变:从“局外人”到“保护者”

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了越来越多清镇市民的共同体验。

“以前修的时候,过路都不方便。现在好咯,主要是环境好了,家门口的臭水沟,你看,现在变清亮了!”在村民周女士的屋外,有一条涵洞水沟,两三年前,这条水沟还是黑臭水体。

这条水沟,位于清镇市青龙山街道陈亮堡村,叫虎场坝贵黄公路涵洞水沟。贵黄公路从水沟两侧约七八米高处穿过,而中间1公里多的凹地里,是一排排农房和土地,村民周女士的屋子,就在其中。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清镇分局工作人员韩雨说,以前大家没有什么环保意识,这里排水系统也不完善,大家的生活污水,全部倒进了门口的水沟里。有些市民环保意识差,也有随手扔垃圾的习惯,久而久之,这条水沟成了黑臭水体。

治理前虎场坝涵洞水沟的黑臭水体(翻拍历史资料)

“从老远走来,就能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韩雨说,该局启动虎场坝贵黄公路涵洞水沟黑臭水体治理前,沟里水体完全发黑,还有很多垃圾。2022年,贵阳市生态环境局清镇分局投入335万元对这条水沟进行治理,最终完成了该点位的控源截污,水体各项指标已退出黑臭水体范围。

虎场坝涵洞水体变清(拍摄于2024年6月)

家门口的水变清了,村民们打从心里高兴,不好的生活习惯也渐渐改了过来。

“以前随便倒,现在前面就有垃圾箱!”有村民说,现在环境好了,万一随便扔垃圾,被其他人发现了,脸还没地方搁。

而今,“没脸乱扔垃圾”成了很多市民的生活常态。提及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垃圾分类、参与环境监督,或许曾经会有人反问一句:关我什么事?!但现在,成了大家共同践行的绿色生活理念。

“我们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环境社会治理新模式。”骞少瑞说,近年来,清镇市不断创新环保管理新模式,通过环保公益组织在政府、企业、群众之间起沟通桥梁作用,以第三方环境保护监督的形式,倒逼清镇市负有生态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认真履职,开创了环境社会共治的先例。

据了解,清镇市“五位一体”社会共治模式中,群众环境监督员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不少热心市民共同参与环境巡查监督。自2020年以来,他们共发现企业排放污水、烟气粉尘、畜禽养殖粪便露天堆放、生活垃圾未及时清运等生态环保问题200余起。而这些问题,均已得到了解决和回复。

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提升了环境保护公信力,很多市民从以前的“局外人”,成了如今的“保护者”。保护生态,爱护环境,政府持续不断的治理,市民环保意识的提升,扮靓了湖城清镇的生态底色。

来源 | 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

文 |  安占明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