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处的“国际课堂”

纵览新闻 2024-06-24 08:30:30

6月6日,德国林业专家海因里希·施皮克尔与木兰围场国有林场职工在密林深处探讨森林经营等问题。河北日报记者 李建成摄

6月6日下午3时许,木兰围场国有林场新丰分场杨桦矮林转化经营示范基地,连手机信号都时有时无的密林深处,十几个人正通过翻译,跟一位“老外”热烈地讨论着。

“这片矮林转化得很好,是我在中国看到的转化最好的。”海因里希·施皮克尔(Heinrich Spiecker)抬头看看高大的杨树,摸摸2米多高的蒙古栎,再弯下腰拨弄着低矮灌木说。

施皮克尔是德国弗莱堡大学终身教授,森林可持续经营、近自然育林等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自2001年应邀访华以来,施皮克尔已16次来到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在他的帮助下,木兰围场国有林场森林质量大幅提高。因对我省森林可持续经营等方面的重要贡献,施皮克尔先后荣获河北省政府颁发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燕赵友谊奖”等。

“不过这却是我们困惑的地方。”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副场长赵久宇说,这块林地经营成功完全是工人凭感觉摸索着干出来的。几年来,林场一直想通过这块林地总结出一套施工规范在全场推广,可相关数据却难以测算。

“对森林的感觉很重要,量化的可操作的标准往往很难总结。”施皮克尔解释说,立地条件不同、林分不同、树种不同,怎么可能总结出一套放之全场皆准的标准化规范呢?

“可没有规范,又如何指导各分场施工呢?毕竟不是每名施工员都是专家。”赵久宇继续追问。

“那就需要培养技术员和施工员。”施皮克尔说,森林可持续经营最终还是得靠人,必须想办法提高人员素质。

“该如何培养专业人才?”赵久宇问。

“到森林里来。”施皮克尔说,实践出真知,关于森林的任何问题,都能在森林中找到答案。

说完,这位77岁的老教授迈开脚步带着众人向森林更深处走去。“这里郁闭度低了,阳光进入得多,灌木杂草长势好,就影响目的树种生长。”“这里郁闭度太高了,光照不好,灌木长势也不好。”施皮克尔一路走一路讲,大家也兴致勃勃地讨论了一路。

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的65.5万亩天然林大多是多代萌生,前期生长迅速,但后期衰退也极快,寿命短且林木质量差。“这种林子在承德、河北乃至全国占比很高。如何实现高效转化,对于森林质量和森林价值提升意义重大。”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吴水荣研究员说,木兰围场国有林场在这方面肩负探索重任。

全身心投入学习,时间过得尤其快,大家意犹未尽之时已经下午6时多了,轰隆隆的雷声也越来越近。钻出树林返程时,施皮克尔向众人竖起拇指:“我最喜欢这种在森林中的探讨,你们很务实。”

“我们都喜欢!”众人也向施皮克尔竖起拇指,会心一笑。(河北日报记者 李建成)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