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别全交给AI来做主|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评论5 2024-06-25 20:00:15
如果让AI成为考生的“全权代理”,未免拿高考志愿填报太不当回事了。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还是应该多些谨慎,切莫把自己的未来全部寄托于AI的选择。图/IC photo 文 | 迟道华

正值高考放榜时,志愿填报也成了热门话题。

据报道,今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42万人,有7个省份首次迎来新高考,考试、命题、招生等方面的变化,让志愿填报难度有所增加,也让考生、家长和老师面临一场“硬仗”。在此背景下,用AI报高考志愿,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跟往年一样,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都会收到AI辅助报考志愿的广告。与此同时,今年,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有媒体也为考生免费提供AI志愿填报服务。

利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手段,助力高考志愿填报,似乎越来越得到认可。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还是应该多些谨慎,切莫把自己的未来全部寄托于AI的选择。

毋庸置疑,用AI填报志愿自有其优势。输入高考地区、考试分数、区域位次、兴趣方向等信息,就能生成一张高考志愿信息表,建议的大学、专业和录取概率一应俱全。这不仅省时省力,某种程度上,也能减少因信息差造成的盲目报考。

就此前的使用体验看,有往届高考生家长坦言,自己曾经花了一千多元,但AI给出的建议院校并没有实现录取;也有家长表示,其提供的数据信息有参考价值。AI报志愿是否靠谱,可能是不少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使用时所疑虑的。

其实,若把AI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可以用于了解某个区域一定分值情况下有哪些专业方向可供选择。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其他参考资料、个人兴趣等,多方比对权衡下选择学校、专业。这其中,AI所起的辅助工具作用就很明显。

而其底层原理,跟教育部“阳光志愿”的志愿填报服务,其实是一致的。该信息服务系统,就集合了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海量数据,依据往年录取情况和考生成绩生成个性化志愿参考建议,同时可以展示专业满意度、就业去向等数据。

这些,也都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为考生志愿选择和填报提供参考。

但如果志愿填报全靠AI,让AI由辅助工具变为做出决策的主体,成为考生的“全权代理”,就未免拿高考志愿填报太不当回事了。

单从技术角度而言,AI填报志愿的局限性也很明显。AI的决策有赖于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算法的科学性。这其中,既包括数据收集是否足够充分,也包括过往的考生信息是否准确无误。这其中,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可能使AI的选择“失真”。

再考虑到高考填报志愿本身就是一个主观决策过程,各种数据分析的结果,最终恐怕抵不过考生兴趣爱好、专业偏好、地域倾向等影响。而这些主观因子,恐怕也很难准确量化并最终体现到AI的决策中。

总之,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志愿填报,各种AI工具或可以给一时茫然的考生和家长提供一份参考,但至于到底要去哪上大学、选择什么专业合适,需要在兴趣、就业、专业前景、自我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综合考虑,绝非AI可以做主。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 / 何睿

校对 / 杨利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146
评论列表
  • 2024-06-25 22:16

    今年的高考成绩普遍高20分。

    阳光 回复:
    看排名,看分有鸟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