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加征关税窥探技术,中国车企:拿了图纸你也造不出来

王新喜科技趋势 2024-06-23 12:55:02

文/王新喜

电池技术对于电动汽车,无异于发动机之于燃油车,掌控了电池技术的制高点,就相当于占据了电动汽车未来的主导权。

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关税,上汽被加关税最多,达到了38.1%,是因为上汽集团是唯一一个公开拒绝向欧盟调查机构提供电芯关键成分配方的车企。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欧盟委员会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中,索取中国企业大量核心信息,要求中国企业详细提供电池成分和配方,还要求企业提供电动汽车生产成本、所有电动汽车零部件和原材料逐笔采购信息、销售渠道和定价方式、在欧客户信息、供应链布局信息等。其种类、范围、数量前所未有,远超反补贴调查所需。

欧盟加征关税窥探技术,现在丢给中国车企的问题是,如果对方真的拿到了技术配方的清单与图纸,到底造不造得出来?

欧盟借反补贴调查之名窥探技术之实,欧盟为何就盯上中国的电池技术?

欧盟调查需要提供电池配方,是用了欧盟电池法案中的相关要求。2023年8月,欧盟电池法案生效,电池法案包括了可持续域安全性、标签和信息、CE认证、供应链尽职调查、废电池管理、电子信息(电池护照)等多个核心新增要求。

另一方面,欧盟看到了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发展前景,2023 年,中国出口电动车将近 150 万辆,主要销往欧洲和亚洲(各 60 万辆左右)欧洲消费者对中国电动汽车越来越青睐,这印证了欧洲对新能源汽车存在巨大的增量前景。

但问题在于,欧洲在电动汽车上被称之为杂牌车,欧洲的电动车无论是销量还是竞争力,都打不过中国车企,原因在于三电技术以及智能化技术层面的差距。

截至目前,我国是全球锂电池第一大技术来源国,全球十大动力电池企业排名中,以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厂商占据了六席,其中宁德时代以35%的市占率稳坐全球第一,而比亚迪则以16.2%的成绩跃升第二。根据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的评估,迄今为止在欧洲销售的电池98%以上都是由亚洲公司(主要是中国)生产的。

中国电池技术在材料、单体电芯制作工艺技术、电池成组制作技术等方面领先欧美。锂电正负极材料体系非常丰富,目前,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镍钴锰锂等正极材料研究已趋于成熟。

从商品化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角度看,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电池本体的安全性、寿命及一致性进一步提升电池模块化技术、电池成组技术(集成电池配组、热管理、碰撞安全、电安全等),电池管理系统(BMS)电磁兼容技术等方面,中国电池技术已经领先国外很多。

而在今年,中国电池在更高能量密度、更快的充电速度、更高的安全性、更环保的材料方面又取得了新突破,比如我们研制了低温活性电芯,并开发了多源智能加热技术,同时还利用全复合材料箱体,来减少热量散发损耗等。

另外是固态电池技术,我们也在取得领先。固态电池是中国、日本、欧洲都在投入巨大的战场,欧盟对上汽特殊对待,或与上汽固态电池的研发有关。

在前段时间,上汽旗下智己汽车披露,行业首个准900V超快充固态电池即将量产上车。上汽固态电池这种十分依赖“配方”的技术,不想配合欧盟调查交出具体细节很正常。

总的来说,现在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幅度已经很大,欧洲未来发展新能源汽车,可能对中国电池的依赖越来越大。

欧盟轮值主席国西班牙在去年起草的一份报告称,到2030年欧盟将高度依赖中国生产的锂电池和燃料电池。该报告要求欧盟采取“强有力措施”,减少“过度依赖中国的风险”。

中国新能源走对了路,欧盟突围的三条路,是中国车企持续精进的动力

要减少过度依赖中国电池,欧洲有三条路,其一是找到中国买专利产权。这种模式无法掌控技术的主导权,只能是使用权,而且专利产权每年都需要付费,对向来是技术出口的欧洲来说,似乎有点拉不下脸面。

第二种就是来中国建厂取经,反哺欧洲。去年7月德国汽车企业奥迪公司被曝将购买中国整套电动平台技术,而宝马早在2022年就已经投资百亿扩建其在沈阳的高压电池生产中心,扩大在中国的电池项目投入。该中心是宝马集团全球第三家以及德国之外第一家完整的动力电池中心,去年11月正式封顶。

欧洲巨头在中国建设电池相关产线,经验与技术也能反哺欧洲工厂的建设与技术探索。

第三种,就是通过关税壁垒逼迫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进而使用软性胁迫手段来促使中国出让技术。比亚迪之外,现在包括蔚来小鹏等车企都开启了自研电池,吉利、上汽、广汽、长安等大厂都有自己的电池厂,当电池技术成为一众车企标配的时候,欧盟通过关税壁垒,让中国车企去欧洲建厂,我们出技术,与当地企业合资,欧洲有望在电池技术上缩短差距与追赶时间。

“没有中国,世界还能造出电动汽车电池吗?” 这是《纽约时报》在头版头条发出的“惊世之问”。并表示在电池技术上追赶中国,至少需要10年以上。

正是看到差距的存在,欧盟的危机感很强烈,并且在电池技术上投入很大。德国《世界报》此前曾指出,欧洲现在的投资是中国的三倍半,并且成功地将1800亿欧元的私募股权引入了欧洲电池行业。欧盟委员会在去年声称,当前欧洲市场在电池新技术领域获得的资金远多于中国。在施瓦茨海德新开设的巴斯夫工厂将弥补与中国的巨大差距。

欧盟想用关税换取中国合作和技术共享,可以看出欧洲在电池技术上非常上心。种种做法背后,透露的事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路线是对的,如果不是有价值的产业路线,欧洲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危机感并且不惜以以3倍于中国的资金投入去试图赶超。

因此,剩下的就是追赶的时间与资源,电池的研发需要高额的投入、时间,资金和专业人才。欧洲比日韩的优势是资源相对丰富,人口与市场盘子足够大,有广阔的市场来分担研发成本。

但目前欧盟其实想走一个捷径,以关税壁垒以及建厂条件以市场换技术,拉进与中国电动车技术差距,相当于少走几年弯路,节省时间与资金成本,一旦在技术上拉近差距,未来中国车企在欧洲便很难在当地与欧洲车企争雄,那么中国车企很可能陷入在印度手机厂商那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大量产业链建设落地,最终是给当地做了嫁衣。

但矛盾的地方在于,国内车企的产能确需要海外市场来消化,中国车企需要开放的全球贸易市场,如果在汽车的发源地——欧洲市场被认可,那么中国新能源能更快在世界更多国家被认可。因此,明知欧洲市场难打,但是依然要去。

欧盟要技术配方背后的现实:拿到技术配方与图纸,也造不出来

中国车需要跟欧盟进行利益上的谈判,双方都要妥协,原则是不触碰核心技术的底线。

在我们要对方开放贸易的时候,以市场换技术可能是一条绕不开的路,过去西方领先,是我们以市场换他们的建厂布局,但是他们在核心技术上并没有退让,无论是高铁、盾构机、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都是高度保密的,现在风水轮流转,同样如此。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需要有心理准备的是,在当地建厂投资与布局,商业数据做到完全保密很难,他们或有各种办法可以弄到,这提醒中国车企,需要做两方面准备。

其一是提高技术壁垒,将技术进行分级,最先进的技术放在国内,成熟技术下放到海外市场,类似于美国对中国芯片与光刻机的封锁,7nm以上的部分DUV光刻机可以出售,而涉及到高端的7nm以下的芯片制程技术与EUV光刻机技术被管制。

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建厂,一定要有类似的技术分级意识,最尖端先进的核心技术部分放在国内,这事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立身之本。

其二是,要努力把技术壁垒提高,不断精进,你拿到技术配方与图纸,同样造不出来,这才是一家科技公司最高的壁垒,在过去日系车在核心壁垒发动机与变速箱上就做到了这点——就算给你图纸,你也造不出来。甚至你把发动机拆烂了也仿制不出来,其实在阿斯麦光刻机上以及英伟达的显卡上,都做到了这点。

事实上,从目前国内电池技术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来看,其实中国电动车的技术壁垒已经能做到这点,这也是为何部分车企并没有拒绝给出技术配方,这背后的一个现实是,对方拿到中国电池技术配方与图纸,可能也造不出来。

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是一个产业链的优势,不是单点技术优势,即便是单点技术,壁垒已经很高,如果这么轻易就能赶超,那以美欧的各种手段,中国电动车技术的壁垒早就被攻破了。

只不过,对于欧盟的追赶决心,提醒中国车企依然需要在技术上不断精进,提高自己的技术壁垒与护城河,我们不能轻易让技术配方外泄,在原则面前不能退让,但万一被其他渠道泄露,也不用担心自己的技术壁垒就没有了,这才是企业出海所要做到的底气所在。

作者:王新喜 TMT资深评论人 本文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1 阅读:40

王新喜科技趋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