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降本压力陡增!特斯拉FSD打七折,比亚迪自研连亏两年

高工智能汽车 2024-06-17 09:33:55

对于当下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来说,谁(无论是车企还是Tier1)能够在城区NOA上抢占制高点,无疑在用户心智中就占据了「智能化领跑」的一席之地。

6月6日,腾势N7在深圳进行城市NOA早高峰挑战视频直播,比亚迪和腾势官方更是以「无图城市领航夜闯城中村」来宣传旗下首款搭载城区NOA车型的技术能力。

由于过去几年比亚迪实现了在新能源赛道对其他车企的大幅领先,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也成为了这家头部车企的「心病」。至少到目前为止,相比于小鹏、理想等新势力,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方面仍处于下风。

众所周知,为了加快在智能化下半场的技术追赶,比亚迪在2021年12月,与Momenta成立了合资公司—迪派智行(比亚迪控股),寻求在高等级智能驾驶领域实现快速突破和量产。

而在此之前,比亚迪还有两个合作项目,包括2018年官宣的与百度合作,后者将为比亚迪提供L3级别智能驾驶完整解决方案,合作车型为2022年上市的海豹。而最终落地的功能,为百度Apollo提供的ANP2.0,基于双TDA4的行泊一体方案(支持高速NOA)。

此外,比亚迪此前原计划还有一款高端车型选择了华为的MDC智驾方案,不过,最终夭折(此前,双方的项目合作甚至已经进入开发阶段,包括硬件样件开发)。

同时,为了配合云辇系统(CDC+空悬),比亚迪还选择了多家双目立体视觉方案(路面预瞄)供应商参与不同车型的系统开发,包括元橡科技(实际参与为公司与保隆科技的合资公司—橡隆)、大疆车载以及鉴智机器人(地平线的生态合作伙伴)。

其中,大疆车载的7V+英伟达Orin-N方案(支持高快NOA)刚刚在比亚迪海狮量产交付;鉴智机器人则是与比亚迪半导体(负责制造)合作,也已经拿到定点项目。同时,去年开始,仍有一些外部供应商在争夺端到端高阶智驾的POC项目。

此外,在低阶基础L2方案方面,比亚迪还有博世(后期逐步转向出口车型)、四维图新(地平线J3方案)以及自研方案的支持。至此,比亚迪在不同品牌、不同定位车型以及功能级别上,构建了自研+外部多家供应商的复杂合作模式。

这背后的核心,是性价比和用户体验。

去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透露,2024年比亚迪将会推出10余款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车型。同时,未来比亚迪的高阶智驾系统将针对20万元以上车型开放选配,30万元以上车型全面标配。

这意味着,占据比亚迪乘用车销量超7成的20万元以下车型,将与高阶智驾无缘。不过,按照未来几年比亚迪的销量规模预测,即便是3成,也相当于每年接近百万辆的规模。

而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标配(软硬件)搭载NOA的新车交付也仅仅只有61.42万辆。

不过,对于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刚刚起步的比亚迪来说,仍需要经历一段困难的煎熬时期,包括内部的团队“赛马”(也是目前多供应商争夺不同车型项目的关键原因)。

比如,从成本上来看,以腾势N7为例,高快NOA,选装价格为1.5万元;全场景高阶智驾选装价格为2.8万元。按照26.98万的新车售价(同时允许两种选装包),系统成本占比已经超过10%。

而作为背后的体系内智驾方案提供商之一,根据比亚迪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迪派智行主营收入为人民币7344万元,净利润为亏损8404.9万元(未经审计);2023年收入为6985万元,净利润为亏损9973.8万元(未经审计) 。

这意味着,比亚迪正在经历自研的持续研发投入和盈亏平衡转换的早期阶段。而作为内部赛马的另一个主体,比亚迪五部除了负责低阶智驾的量产,实际上从去年开始也在打造基于英伟达平台的高阶方案(新增人员部分来自上汽飞凡PP-CEM智驾团队)。

此前,上汽飞凡的PP-CEM团队成功全栈自研了已在飞凡R7与F7上量产的Rising Pilot智驾系统,基于英伟达Orin平台,历时2年半自主研发的首个采用全融合算法的高阶智驾系统,也是为数不多在车企体系内实现自研量产交付的方案。

同时,今年初,大疆车载的首轮外部融资也传出消息,比亚迪已经初步确定成为前者的战略投资方之一;这意味着,在比亚迪内部,智驾方案的争夺战已经白热化。

而发生在比亚迪的情况,也是当下智驾行业的缩影。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1-4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标配L2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交付273.47万辆,同比增长38.28%,前装渗透率已经达到43.49%。

从各家供应商市场份额来看,低阶方案仍主要以传统Tier1为主,仅有极少数新势力供应商开始进入规模化交付周期;而在高阶赛道,车企自研仍是主流。

一些供应商表示,新进入者仍在继续增加,这些厂商可以提供较低的价格或新技术及解决方案(比如,BEV、无图等方案),因而行业未来的竞争可能更为激烈。竞争加剧可能导致销量下降、价格或利润率下降或失去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身处其中的玩家,仍需要在未来几年进行大量额外投资用于研发、客户资源的深耕,同时,从早期的软件为主转向软硬件一体布局,制造环节的投资压力也在增加。比如,部分供应商的研发开支占到了营收比重的30%以上,甚至更高。

同时,由于大部分车企仍处于智驾方案的变动期,任何一家供应商都无法保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意味着,很多时候,在关键项目上必须要采取代价高昂的方法来应对竞争对手的抢单,这对企业的持续现金流和内部成本控制能力要求极高。”上述供应商表示。

而从目前汽车行业的常规定点、SOP到实际交付的流程来看,“车企的预期产销量都在不变的调整过程中,这意味着,供应商无法从车企得到价格和产能的保证,甚至可能产生巨大的备货库存而形成坏账可能。”

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目前,中国本土智驾赛道正在进入新一轮竞争周期,一方面,更多实力玩家正在加紧抢单、外资Tier1也在加快本地化、性价比方案导入;另一方面,车企降本压力依然持续,对供应商的报价PK以及资金压力进一步凸显。

同时,车企原本寄希望于通过软件包的形式来增加智驾收入的机会,也在变得越来越渺茫。因为,价格战和新车促销的压力更大。

本周,特斯拉宣布,美国市场的FSD(全场景智能驾驶)的选装价格,将从1.2万美元大幅下调至8000美元。此前,订阅付费价格也已经从每月199美元降至99美元。

实际上,在2023年初,特斯拉CEO马斯克就曾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明确表示,“我们认为,与减少产量和提高单车利润率相比,推动更高的产(销)量和提升FSD选装率才是正确的选择。”

这意味着,对于其他需要依靠外部供应商来提供智驾方案的车企来说,在整车价格战持续发酵的大背景下,增加智驾配置率就需要进一步压榨方案成本。

比如,此前,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曾透露,今年必须通过技术创新使XNGP(具备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能力)的BOM成本降低50%。

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可以实现基础L2(成本在千元以内)大规模标配的比亚迪,在高阶NOA(数千元到数万元)功能上却迟迟无法采用类似的策略。

而对于供应商来说,同样如此。

以纵目科技为例,根据港股IPO材料显示,主营业务—智能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的毛利率从2021年的10.2%,下滑至2023年的4.3%;而相关研发服务(比如,开发费)的毛利率更是从2021年的42.7%,大幅降至2023年的18.6%。

1 阅读:48

高工智能汽车

简介:专注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市场研究、媒体会议和投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