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毛泽东看了粟裕的电报感到不对劲,命令陈毅立即返回华野

陶陶读历史 2024-06-17 12:24:31

问及谁是毛泽东最钟爱的将领,恐怕除了粟裕就没有别人了。在公开场合里,毛泽东曾多次夸奖粟裕,说他是个能征善战的名将,甚至将之比喻为我军的韩信。

毛泽东为何如此器重粟裕。这是因为粟裕大器晚成,是一个拥有独当一面能力的干将。他的战略思维常常能与毛泽东不谋而合,甚至能补充毛泽东的不足。只要形成了成熟的想法,就绝不会轻易改变。这一点和毛泽东非常相似,都具有超强的预见力、超大的自信心和超常的意志力。

正因为如此,粟裕甚至敢于和毛泽东争论甚至“顶牛”。而更出奇的是,粟裕甚至能将毛泽东完全说服。

在粟裕一生中,曾有三次斗胆直陈。其中后两次斗胆直陈,直接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将全国的解放大大提前。

一、

1947年6月30日,毛泽东挥动其如椽之大笔,命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启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序幕。随后,陈粟、陈谢两支大军分别杀入中原,可谓如入无人之境。三支大军呈“品字形”,在中原纵横驰骋。

蒋介石方面也毫不示弱。在刘邓大军方面,白崇禧带领桂系的第七军、48师以及中央军包围了大别山,不断挤压我军的生存空间。同时,蒋介石又将邱清泉的第五军、胡琏的第11师派往中原,和我军捉对厮杀。一时间,我军与蒋军在中原形成了均势。

为了打破这个僵局,尽快实现全国解放,毛泽东开始盘算着发动继刘邓大军后的第二次跃进。而这一次跃进的目标,则是蒋介石统治的核心区——江南。

到了1947年底、1948年初,毛泽东对于跃进江南的期望变得越来越强烈。原来,品字形最前端的刘邓被白崇禧死死困在大别山,人困马乏,连丢三十个县,处境异常艰难。不仅丢光了重武器,人数也由12万人减员至6万。

为了解刘邓大军的倒悬之急,陈粟、陈谢两支大军拼命调动敌人,但蒋介石和他的将领早已“吃一堑、长一智”,机动兵团常常抱成一团,动作敏捷,增援迅速。因此大别山之围,迟迟无法解开。刘邓大军只好化整为零,变运动战为游击战。1947年12月,大别山更是采取分兵行动,刘伯承带领1纵转移至豫西,邓小平则带领3个纵队在大别山与白崇禧兜圈子。

这对于蒋介石,无疑是个好消息。如果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不住脚,“品字形”便会出现一个缺口,陈粟和陈谢也不可能在中原站住脚。

因此毛泽东做出决定,将陈粟的华野抽出三个纵队的兵力,即刻渡江,跃进江南。而南进的主将毋庸置疑,自然是华野战役指挥员粟裕。

按照计划,先由粟裕带领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在1948年夏季或秋季渡江南进;此后三、八、十纵队在1949年二三月间继续渡江南进。

为了保证这次战役的成功,毛泽东专门设了两个重要战略方面机构: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东南野战军。这将是继东北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后的第六个野战军单位。

按照毛泽东估计,粟裕这番南进,可以调动国民党军至少30个旅的兵力,中原的形式必然大为改观。

万事俱备,只等粟裕“接诏”了。1948年1月22日,粟裕的绝密级回电果然到了。按照军电以地支代月、天支代日的惯例,1月为子,22日为养,合称子养电。

毛泽东逐字逐句地将“子养电”反复阅读了一番,感到有些不满意。他将这封电报批示后,转交中共中央书记处其他两位书记——周恩来、任弼时以及陈毅传阅,征求他们的意见,最后特别注明:“再送毛”。

毛泽东为何对粟裕的回电不满呢?这是因为粟裕在这封回电中,婉转地拒绝了毛泽东的渡江命令。

二、

对于跃进江南,粟裕一直心存疑虑。他认为,国共双方战力胶着于中原地区,要扭转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进而夺取全国胜利,关键在于集中更多兵力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

因此在1947年12月10日,粟裕起草了一份名为《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草稿,正式提出中原会战的思路:

也就是将陈粟、陈谢、刘邓三支大军结合起来,采取忽集忽分的作战方式,以求彻底地歼灭敌人一部。在此区歼灭战结束,敌向此区集中,则我又分散或转至邻区,总以何区便于歼敌,即向何区集中。如此能有两三次歼灭战,则形势可能变化。

这篇文件写好,粟裕顾虑重重,压了40多天。粟裕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对自己“忽集忽分”的战法还没有底部,急需通过实践来验证。

12月20日,他向刘邓、陈谢和军委大胆建议,华东野战军以 3 个纵队破击津浦路, 集中 4 个纵队与陈谢、 刘邓协同, 诱歼国民党军第三师。

粟裕的建议很快便得到了陈赓的赞同,随后,陈粟三个纵队、陈谢两个纵队以及刘邓的一个纵队集中于平汉路,归陈赓统一指挥。从25日到29日,陈赓仅用4天便全歼了国民党第五兵团部和整编第三师以及第二十师一部,只漏跳掉了兵团司令李铁军等数十人。

这次战役,开创了三支大军协同作战的先河,也大大坚定了粟裕在中原打大仗的决心。粟裕认为在中原作战,与其分兵南下,还不如集中十多个战斗力强大的纵队,以运动方式大规模地歼灭国民党军主力。只要这个目标达成,长江以南就将无大仗可打。

当毛泽东命令他下江南时,他便以《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为基础,撰写了子养电,婉转地建议毛泽东收回成命。

但此时的毛泽东并没有被粟裕说服,一方面他认为中原国民党军实力尚强,中原决战的时机还不成熟;另一方面,刘邓于1月26日再次向他告急,说“如无友邻(陈粟、陈谢两军)协助,至少将11师叼走,部队集结均发生困难。”

因此毛泽东拍板决定:按原计划进行。

1月27日,毛泽东给粟裕回了一封电报。而这封电报让粟裕灰心至极。

粟裕:

关于由你统率叶、王、陶三纵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三个方案。

在电报中,毛泽东粗略勾勒了对粟裕的展望:

“你以七八万之兵去江南,先在湖南、江西两省周旋半年至一年之久, 沿途兜圈子, 以使休息时间多于作战时间,以跃进方式分几个阶段到达闽浙赣。”

毛泽东几乎将话说死了,其讨论内容不是是否渡江的问题,而是在渡江方案中三择一。

军令如山,粟裕似乎已经没有别的选择了。三天后,粟裕将执行南进方案的详细准备措施上报给毛泽东。在其文字之间,粟裕却巧妙地插了一段毫不相干的话。

在这段话中,粟裕再次重申了“忽集忽分”的打法,即将刘邓、陈粟、陈谢三支大军统一指挥,打几个大歼灭战。为了避免揽权的嫌疑,粟裕还建议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于三个地方辗转寻求歼敌,必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大胜。

聪慧如毛泽东,自然很快理解了粟裕的意思。对于粟裕忽集忽分的打法,毛泽东也是饶有兴趣。其后他找来陈毅进行商量,但商量的结果还是让粟裕颇为失望。

首先毛泽东和陈毅同意了粟裕忽集忽分的打法,以三、八、十、十一四个纵队配合刘邓、陈谢两军作战,机动歼敌。但粟裕仍按原计划,率三个纵队南下作战。

距离渡江的日子越来越近了,粟裕也带领着三个纵队的兵力到达濮阳,南进作战已经箭在弦上了。

三、

据张震回忆录记载:

“那些天, 粟司令员常常工作到深夜。每 当我 去汇报、请示 工作,就看见他手拿中央军委的电报, 静静深思,有时则站在地图前比来比去,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有时还突然发问,征询我们的意见。”

有些天,粟裕找来张震,一谈就是一个通宵。带领一支孤军,远离后方作战,粟裕不是没有经历过。红军时期,粟裕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参谋长,曾经历过这样的战斗。而结果呢?抗日先遣队全军覆没,寻淮州战死,方志敏、刘畴西被俘牺牲。粟裕带领800将士侥幸突围,打了好几年的游击战。

粟裕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后方保障,将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其中一个就是这么多部队过江,如果一个晚上过不完,第二天就会遭到敌机和敌人军舰的袭击,部队会有一定损失。其二,部队长距离转战,部队伤亡就会增大。因此沿途要建立一些游击根据地,以安置伤员。一个地区,一般要留下一个团作为掩护。这样一来,部队到达东南地区后,估计要减员四五万。

因此粟裕认为,与其白白损失那么多兵力,还不如集中这些兵力在中原打几仗,消灭中原敌军几个整编师。若干次这样的歼灭战后,就一定能改变该区敌我力量对比。

就在这时,久未谋面的陈毅从西柏坡到达了濮阳。陈毅离开华野之后,已经六个月没有和粟裕见面了。陈毅这一次前来,是准备和粟裕一起过江的。

毛泽东看了粟裕在1月31日的复电,心知粟裕对于下江南还是疑虑。因此毛泽东决定,还是让支持南下的陈毅担任司令员,以其作为东南野战军的压舱石。

1948年2月2日,中央办公厅为陈毅饯行。毛主席亲自写了一个手令,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意在恢复此前陈粟搭配的格局。而南下作战也由粟裕单独过江,成为了陈粟一起过江。

陈毅到达濮阳后,第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劝服粟裕,让他全身心地接受中央的指派。然而陈毅没想到的是,他不仅没有劝服粟裕,他自己反而被劝服了。

粟裕对陈毅表示,自己不想过江,还是想在中原打一场大仗。陈毅一听急了:

“中央让你过江,你不过?”

粟裕摊开地图,阐述了中原作战的有利条件。但陈毅的语气开始变得锐利:“这些意见中央已经讨论过了,也给了你答案?你还要拒绝过江吗?”

然而粟裕却执拗地说:“我服从中央的命令,南渡工作已经妥当了。但是我确实认为中原有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和可能。”

陈毅逼问道:“那渡江计划呢?”粟裕回答很痛快:“建议暂缓。”

任凭老大哥如何开导、阐释、施压,但粟裕就是不肯放弃自己的想法。陈毅见自己说服不了粟裕,于是和叶飞、王必成、陶勇等纵队司令进行商谈,却发现这些司令员早就被粟裕说服了。

渐渐的,陈毅察觉到粟裕的别有洞天。当年粟裕在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创造了多少奇迹,这都是陈毅本人亲眼见识到的。粟裕如今如此坚持,恐怕真有他的道理。因此陈毅决定暂时支持粟裕的想法,让他向中央直抒胸臆。

得到了陈毅的支持,粟裕还是觉得没底,于是向刘邓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刘伯承、邓小平看了陈毅的建议,立即表示了赞同。

有了陈毅、刘伯承、邓小平三个老大哥的支持,粟裕心里终于有底了。于是他向中央“斗胆直陈”:

1.建议华东野战军的三个纵队暂时不渡江南京,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个大歼灭战;2.向淮南以南到长江以北派出几个以旅或团为单位的游击部队,配合正面作战;3.向长江以南的敌人深远后方,派出多路游击队,与当地人民武装结合,在广大范围内辗转游击,以调动敌人,策应中原地区作战。

在电报最后,粟裕声明:“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绝不松懈。”

四、

大军已经准备妥当,即将开拔,却要求中止军事行动;在两次意见被否决后,仍然固执己见;在最高统帅返岗履职的情况下,敢于不受约束,越级上报……这既是对于军委和毛泽东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毛泽东看了粟裕的“斗胆直陈”,也决定给粟裕一个机会。毛泽东感觉在电报里说不清楚,因此他做出决定,让陈毅和粟裕于4月30日即刻赶到西柏坡,向他陈述自己的主张。

4月30日,陈粟二人如期赶到了城南庄、毛泽东的住处。当听说粟裕已经到了,毛泽东惊喜地放下手中文件,霍得一下站了起来。他迈开大步,快步走到院子里。毛泽东破例相迎,这是第二次。第一次破例,还是为了迎接刚从重庆回到延安的林彪。

见到粟裕后,毛泽东紧紧地握住了粟裕的手,百感交集地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我们17年没见面了吧!”

当年粟裕跟随抗日北上先遣军离开了中央苏区,踏上了不归的旅途。随后粟裕又带领新四军转战于江南,与毛泽东已经有多年未见了。

听着熟悉的乡音,粟裕的眼眶湿润了:“是的,17年没见了。”

进到里屋,粟裕开始详细叙述自己在中原地区打大仗的理由。

听完粟裕的发言,毛泽东逼问道:“根据你的估计,华野集中主力在中原黄淮地区寻机歼敌,能有多大的作为呢?”

粟裕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他想了想说:“争取在4至8个月内,歼敌五六个至十二个旅。”国民党军一个整编旅,大约8000人,12个旅差不多就有10万人了。

听了粟裕的豪言,毛泽东满意地点了点头。正所谓军中无戏言,这是粟裕向毛泽东立下的军令状。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给粟裕加上了一条,务必全歼邱清泉的第五军。第五军是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甚至比74师更强。

为了让粟裕完成他的军令状,毛泽东给了他史无前例的权力。首先,毛泽东给了粟裕充分的指挥权,决定将陈毅调离华野,前往中原军区担任副司令员,由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一职。

因粟裕谦让,陈毅仍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则担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实际上粟裕是华野名实一致的一把手。在各路统帅中,司令员兼政委、前委书记,并领导战区党政军工作的,除了彭德怀和林彪,就是粟裕了。

其次,毛泽东没有采纳粟裕将三支大军由刘邓统一指挥的建议,而是指令其他野战军配合粟裕和华野作战。

最后,毛泽东派遣朱德前往濮阳,动员华野战士全军用命,完成粟裕的战略构想。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粟裕连续指挥了豫东、济南战役,利用“忽集忽分”的战法,分别歼敌9万人、10万人,提前完成了毛泽东歼敌10~12万的战略构想。

40天后,伟大的淮海战役爆发了。在66天激战中,我军共歼灭敌军55万人多人,击毙敌人兵团司令黄百韬、邱清泉,俘虏了杜聿明以及黄维等重要将领。国民党五大主力第五军、第18军(原整编11师)在粟裕的运筹帷幄之下灰飞烟灭。

粟裕给毛泽东呈现一份完美的答卷:华野和中野两个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即将浩浩荡荡地横渡长江,与当年让华野区区三个纵队约10万人渡江的设想不可同日而语。

多年后的1961年9月,他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还想到了粟裕,他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这个人叫粟裕!”

0 阅读:7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