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将常遇春,因何40岁就突然暴毙,为何死亡原因充满疑惑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6-29 09:19:35
前言

1369 年 8 月 9 日,常遇春受命返回河北柳河川,就在他卸甲之后,突感全身剧痛,伤口裂开鲜血如注。

入夜之际,中军通报了这位 40 岁将领的突然离世,无论是谁,都对这事件有所猜疑。

接到李文忠紧急上书后,朱元璋震惊不已,悲痛地感叹:

我一生坚毅刚强,不为情感所动,而常遇春之死,却使我泪洒天地,草木皆悲。

那么,深受朱元璋信任的常遇春究竟因何而逝?

一,上山为寇

常遇春出生低微,家境贫寒,年轻时体格健硕臂力过人,箭法高超。

二十三岁之龄,正逢元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员贪腐横行压迫底层民众,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于是,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常遇春亦因生计所迫,落草为寇,与刘聚等同伙四处抢掠。

而时间久了,常遇春意识到这种生活并非长久之计,内心充满迷茫与不安。

他渴望改变现状,摆脱“强盗”或“贼寇”的恶名,成为受人尊敬的英雄人物,尽管刘聚视他如手足,待他极好,但他深知这并非理想归宿,于是,常遇春决定投身农民起义军,

二,投靠朱元璋

尽管朱元璋出身贫寒,却以善待百姓、谙熟军法闻名,常遇春对此深表敬佩并决定追随他,而刘聚等人士见到常遇春的转变后,也纷纷加入朱元璋阵营。

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得以迅速壮大,同时由于常遇春等人的加入,战斗力显著提高,两人的相遇堪称命运的转折点。

初期,朱元璋对常遇春持保留态度,因其曾为草寇有前科记录,故需谨慎对待,常遇春深知此刻正是展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时刻,于是积极争取首次表现的机会。

三,采石矶一战

在采石矶一役中,常遇春得以崭露锋芒,在当年之际,朱元璋指挥军队持续向南挺进,攻占战略要地采石矶。

当时驻守该地的是元代末期的将领蛮子海牙,因为有其严密的防御措施,使得朱元璋率领的大军难以轻易取胜。

而常遇春临危受命,指挥水军英勇出击,亲自驾驭战船冲破敌人的箭阵,挥舞长枪向前猛冲,士兵们齐声呐喊,

紧随其后将蛮子海牙的水师战船冲散为两截,紧接着,朱元璋的军队迅速登岸,将守军重重包围,最终,他们成功占领了采石矶。

四,常十万,弑杀成性

凭借采石矶中的卓越表现,常遇春晋升为将军,成为明太祖朱元璋最为信赖的将领之一。

他随同太祖征讨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其勇猛果断令人钦佩不已,朱元璋称赞道:“可抵百万之师”,时人亦赠予“常十万”这一雅号。

而常遇春亦存在严重缺陷——嗜好杀戮战俘及不问青红皂白地滥夺城池,此举令朱元璋颇感不满,亦受到大将徐达的多次规劝,但常遇春对此置若罔闻,每次深入敌营,必留下累累尸骸。

在九华山战役中,常遇春公然违抗徐达的劝告,残忍杀害俘虏,使徐达的努力付诸东流。

如此冷酷无情的行径,使他在军民心中声名狼藉,被称为“人屠”。

常遇春的暴行激起民众强烈愤慨,身为将领,本应保护百姓,而他却成为了他们的梦魇。

这种行为背离了佛教的慈悲教义,与儒家的忠诚勇敢相去甚远,可见,常遇春性格中存在着极度矛盾的两面性。

五,常遇春利刃出鞘

横扫千军的常遇春,虽然经历过残酷战争,但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始终备受朱元璋重视,他先后参加对陈友谅、张士诚等强大敌人的战役,无不英勇无敌,屡建奇勋。

在龙湾大战中,他视死如归,孤身突入敌军阵营,令吴军败退,与张士诚交锋时,常遇春所向披靡,最终逼得其自杀。

有人称赞,朱元璋的江山有一半以上是常遇春打下来的,这种比喻虽然夸张,但突出了常遇春在朱元璋统一大业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当时,朱元璋麾下名将众多,如徐达、邓愈等,而常遇春以其勇猛果敢、行动迅速的特点,成为战场上的佼佼者。

他的行事方式有时与朱元璋的谨慎规划相悖,但最终却成为朱元璋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是因为有常遇春这样的“猛将”,朱元璋才能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等对手,完成中原的统一大业。

六,常遇春暴毙而亡

正当常遇春率领大军进行北方战役并即将达成统一目标之际,意外的悲剧悄然降临。

他在柳河川驻扎时,于盛夏时节不幸被“卸甲风”所侵袭,病情迅速恶化导致全身大面积溃疡与大量出血,终因难以承受痛苦而英年早逝,年仅四十岁。

此乃常遇春离世之大致经过。

离世之后,朱元璋深感悲痛,不仅停朝三日以示哀悼,更追封其为开平王,赐予谥号忠武,使其得以配享太庙。

值得关注的是,忠武之谥号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仅授予三人,其中包括尉迟恭、岳飞及常遇春。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常遇春的器重程度非同寻常。

尽管常遇春在离世后得到了应有的荣誉和礼遇,但仍有人对其死因产生疑问。

七,常遇春死亡的俩个版本

本无需深入探讨常遇春离世原因,因仅凭他的死因便可明了,而民间对阴谋论及奇说抱有浓厚兴趣,对常遇春死因提出诸多猜测,导致真相愈发迷雾重重。

故笔者在此结合民间传闻与史实,解析常遇春真正的死亡原因。

民间流传关于常遇春之死的首个版本为“遭天谴”说,看似荒诞不经,却仍有人深信不疑,此说认为,常遇春在战争和北伐期间,滥杀无辜招致蒙古人诅咒,终遭天谴而亡。

针对此观点,我认为其近乎荒诞。

战争无情是共识,古代战役中,城市被屠或大肆杀戮的事件屡见不鲜。

如曾经坑杀赵国40万士兵而闻名的白起,寿命同样长久。

并没有因此而短命,曾国藩兄弟曾国荃也经常屠城,最后照样得以善终,诸如这样的事实,在历史上实在太多,要是将战争中杀戮太多和常遇春之死结合在一起,在我看来就是荒谬至极的说辞。

尽管我们反对暴力屠杀,但也无法将常遇春之死与这两者强行联系。

对此类论调,我们不再赘述。接下来探讨第二种观点,即民间流传常遇春因受朱元璋惊吓致死的故事。

此说法源自于常遇春妻子的介入,据传说,常遇春虽领大兵,但极度畏惧其妻。

朱元璋洞悉后,特意赠予常遇春两名美女,而常遇春仅因赞扬两位美人肤色白皙,便遭妻子斩断双臂。

得知此事后,朱元璋将常遇春妻子处以极刑。常遇春因此受到极大惊吓,最终离世。

对于此类说法,我们认为其情节丰富且引人入胜,但缺乏可信度。

常遇春作为久经沙场的将领,怎可能因朱元璋处决其妻而惊恐至死?若果真如此,恐怕早在战场上丧命了。

八,常遇春死亡的真实原因

基于上述观点皆无法令人信服,笔者在此提供一种较为可信的解释。

依据常遇春生平及其离世之状,可推断其为因劳累致死,常年征战,无暇休整,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且战场伤痛遗留诸多后患。至北伐之际,常遇春承受巨大压力。

北伐告捷,归心似箭欣喜之下解甲卸装,而彼时正值酷暑,突遭冷风侵袭,导致身体迅速恶化。

本已疲惫不堪的常遇春,此刻抵抗力极度降低,新老疾病齐发,终至猝然离世。

历史上此类悲剧人物不胜枚举,如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英年早逝亦源于此因。

他们皆长年征战于异域,沙漠环境与中原迥异,故难以适应。

结语

尽管常遇春英年早逝(享年四十),但从宏观角度看,他或许因祸得福。

考量其性格特点与明太祖晚期对功臣的态度,若他寿终正寝,恐难有如今的显赫地位,反而可能遭遇不幸。

因此,我认为常遇春的逝世是一种幸运。

0 阅读:125
杨司马说历史

杨司马说历史

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